我要高一历史上册中的中国历史部分所涉及到的所有官职,例如说秦朝的,汉朝的,唐朝的……

还有每个官职是做什么的~~~~~~
2025-02-26 01:38:4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秦朝中央是三公九卿制,地方是郡县制。
  秦之三公:   
  (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之九卿: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地方上全国分36郡,郡的长官叫守,执掌军事长官叫郡尉。
  郡下万户以上县长官叫令,万户以下县长官叫长 。赞同8| 评论
  汉朝官职表

  三公: 1、丞相(掌管全国的行政)——(又称:国相、太师)
  2、太尉(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又称:大司马、太傅、大将军)

  3、御史大夫(监察官)——(又称:大司空、太保)

  九卿:1、奉常(掌国之礼仪)

  2、光禄勋(掌帝之待从)

  3、中大夫(掌帝之警卫)

  4、太仆(掌国之车马)

  5、廷尉(掌国之刑狱)

  6、大鸿胪(掌国之外事、外交)

  7、宗正(监督帝之亲属)

  8、大司农(掌国之财政、农业)

  9、少府(理帝之私人财务)

  唐代官制介绍

  唐代中央管理制度小考

  比较中国古代历代的中央管理机构设置,唐代的政权组织形式比较合理,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三省六部制,既可相互制约,又分工明确,正因为具备了一定的积极的、合理的封建科层制功能,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政务清明,迎来繁荣一时、洋洋泱泱的盛唐气象。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最昌盛的时期,而且走在了当时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列。

  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师西周时期已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长老,对王负有指导、辅佐、监护的责任。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君师者,治之本也”(《大戴礼记。礼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时负起全面的指导作用。非道德功勋崇高,则不居其位,宁缺毋滥。到唐代,转变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实际行使权力的虚职,不属僚属之列的荣誉职位。

  二、三省并相(中书、门下、尚书)
  中央行政机构还有其他省、寺、监等各部门,但以此三为最要。其中中书省为受命于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项政令等职能的机关;门下省为朝廷政令及各类上行文的审议机关;尚书省最高的执行机构,执行各项政令。
  三省的职能分割和职位设置主要有:

  1、中书省:正职长官为中书令,副职长官为中书侍郎。下辖:
  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2、门下省:正职长官为门下侍中,副职长官为门下侍郎。下辖:
  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3、尚书省:正职长官为尚书令,副职长官为左、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辖六部二十四司情况:

  1)吏部——掌管官吏选拔、任免、升降、考试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 等。
  2)户部——掌管户口、经济、财政等。下属官员有 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等。。。。。。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4)兵部——掌管武官选拔和军事行政。。。。。。。
  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审判。。。。。。
  6)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建设和后勤有关工作。。。
  注:以上三部左司统之。

  三、六部是政务机关,而另外还有事务机关——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具体分门如下:
  1)太常寺
  2)光禄寺
  3)卫尉寺
  4)宗正寺
  5)太仆寺
  6)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7)鸿胪寺
  8)司农寺
  9)太府寺
  另外,还有从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直属机构——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军器监、将作监、都水监。
  |
  四、内设的侍从机构
  有殿中省、内侍省、学士院、内枢密使。其中学士院为唐玄宗所始设。最初招揽才学之士谓“待诏”,又从朝官中选拔有才艺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后改称“学士”,专掌内命。后来又有“内相”的别称,尤其加上“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等头衔。|

  五、区别于职务的品阶制度
  包括不任实际管理职务的工作人员都各有品阶,许多时候,职务与品阶并不一致。文官品阶及其名称如下:
  1、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
  2、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3、正二品:特进
  4、从二品:光禄大夫
  5、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6、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7、正四上:正议大夫
  8、正四下:通议大夫
  9、从四上:太中大夫
  10、从四下:中大夫
  。。。。。。
  30、从九下:将仕郎
  另外,还有对皇组宗室成员、战功等的奖赏所勋封的不同待遇称号。

  六、监察、谏议制度及其结构设置
  唐代的御史台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监督结构。御史台下分三院:
  1)台院侍御史,负责纠举、弹劾朝廷百官。
  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正班,列于阁门之外,纠离班,语不肃者”。
  3)察院监察御史的督察范围非常广泛。巡按各地。监察御史虽只八品小官,但手握天宪,气魄很大,“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摄州县,为不任职”!
  另外,除三公也有这种权利、职责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犯颜强谏”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议大夫。并形成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

  议唐代官制及其渊源

  每一个皇朝均有皇室及政府之分。皇室以皇帝为代表,而丞相则是政府的第一把手。丞和相都是副的意思,所以丞相也是一个副官,在先秦时代他实际上是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秦统一天下以后,所有的贵族都倒台了,只剩下一家贵族,那就是皇族,所以他们家中的丞相就变成既要管理国家,又得管理皇帝的家事。这就是丞相的由来。

  唐代宰相采取的是委员制而异于两汉的领袖制。共有三个衙门:中书、门下、尚书,此三个部门的职能外加御史台才等于汉代丞相的职权。可见唐代丞相的分权。

  1、中书省----发令。这些命令唐代叫做“敕”,虽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却不由皇帝拟定,而由中书省拟订。其程序如下:由中书舍人草拟圣旨多份,称“五花判事”,再由中书令(中书省长官)或中书侍郎(中书省副官)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接着由皇帝画一敕字成为皇帝的命令,最后下达门下省。

  2、门下省----复核。由中书省发出的皇帝命令,至此须经过复核。若复核不通过则由给事中(有封驳权的官)批注送还中书省,称“涂归”,意思是要求中书省重拟。若复核通过,还需侍中(门下省长官)或门下侍郎(门下省副官)签名,诏书才正式生效,然后下达尚书省执行。若由皇帝直接发出命令,而没有中书、门下的印章,在唐代这被认为是违法的。

  3、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叫尚书令,李世民在做皇帝前曾任此职,所以其后朝臣无人敢再当尚书令,常虚悬其缺。尚书省实权遂在其副官,称左、右仆射者。左仆射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掌兵、刑、工三部,六部职能见zxc789兄《唐代中央管理制度小考》。每部下有四司,共二十四司。

  政事堂----由于一道诏书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才正式生效,为了方便就在讨论重大事件时,由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召开联席会议,会议所在称“政事堂”。若一人身兼左右仆射,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有权进入政事堂议事(由于尚书省的长官是虚设的)。但在开元以后,仆射就不能进入政事堂议事了,尚书省变成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因此在唐代中书、门下的长官才是真丞相。

  再介绍一下御史台。它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而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这“观察使”本是中央的监察官,在各道巡查,后来就变成常驻地方的中央官了,无形中成为地方的最高长官。假使他的任务是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又赋予他全部权力以应付地方事宜,这即成为“节度使”。节是当时一种全权的印信,有了它就可以调度一切,故称“节度使”。由于其权力极大,所以逐渐演变成“藩镇”。

  唐代分九品官,一、二品官处以元老,不实际负责政治事务,即“三公”等衔。以上所述的“三省六部一台”的第一把手都为三品官。

  除“三省六部一台”外的官职,多为闲职。这里说一说“九寺”。来源于秦汉时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长官为卿、少卿。
  1、太常寺----“常”,本作“尝”,取以食物供奉祖先,让其时时尝新之意,故太常寺管皇帝理祭祀之事;

  2、光禄寺----其来源为汉代光禄勋,“勋”通“阍”,是皇家的门口,故光禄寺掌管宫门警卫;

  3、卫尉寺----汉本是皇家卫队,至唐变为仅管皇帝依仗帐幕等;

  4、宗正寺----掌管皇帝的宗族之事;

  5、太仆寺----仆,是赶车人的意思,故太仆寺掌管皇帝的舆马;

  6、大理寺----源于汉代廷尉,为中央审判机关;

  7、鸿胪寺----胪,是传呼之义,源于汉代之大鸿胪,掌管皇帝的待人接物,等于皇帝私人的外交部;

  8、司农寺----源于汉代大司农,管政府经济的机构,天下田赋收入名义上均归司农寺管理,而入国库;

  9、少府寺----也是管经济的机构,但是是管山泽盐矿等税的,这部分收入纳入皇帝私人钱库中去。
  唐朝的官职比较复杂,望耐心研究,希望楼主满意

回答2:

中国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