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驱鬼
藏历12月29日,是驱鬼的日子。这一天,要在布达拉宫及墨茹礼仓举行跳神会,在鲁鼓广场施食送鬼,各夺庙要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
在初夜时,每家每户手持火把、呼叫着驱鬼。在大门以外,要把剩下的面疙瘩粥倒掉施食,好让一年的鬼怪快走。同时,家家户户要进行大扫除,清除一年来的垃圾污秽。
二,吃古突
“古”即九,这里指二十九,“突”即突巴,是一种面粥。
藏族腊月二十九吃古突以示除旧迎新。突巴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羊毛、木炭、硬币,代表“心肠硬”、“刀子嘴”、“心肠软”、“黑心肠”、“发大财”。吃到这些东西的人要即时吐出,引得众人大笑,增添除夕欢乐气氛。
三,扎秀
没到藏历新年,老年妇女不戴首饰,却要穿上大红的衬衣。不论中年还是老年妇女,一概都梳着两根系着“扎秀”的辫子。年轻的未婚姑娘不围“帮典”,编独辫,“扎秀”颜色更鲜,衬衣的花色也五花八门。
四, 背“吉祥水”
藏历大年初一,凌晨6:00,天还蒙蒙亮,我们就跟随拉次的姐姐起身来到村口的水井。按照当地的习俗,谁家能抢到新年的第一桶水,这一年都会有好彩头。巧合的是,我们还真打到了这第一桶水,临走的时候,拉次的姐姐在水龙头上贴了一块糌粑,说明已经有人打到第一桶水了。
五,换经幡
经幡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不能随意选择,它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在藏历新年初一过后某一个良辰吉日。这一天早上,全院的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楼顶上,举行一次隆重而欢乐的插经幡仪式,藏语里这个仪式称为“托随”,意为祭神祈福仪式。
六, 撒糌粑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棵,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棵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
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七,朝佛
大年初一,为了祈求来年生活幸福,小昭寺涌进了许多前来朝佛的人,寺里专门有一个喇嘛负责敲鼓,人们纷纷敬献哈达,为油灯添加酥油。
1.准备“切玛”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2.制作“卡赛”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馃子(卡赛),油馃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稞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藏族人民所过新年节日,与汉区春节大有不同。一进入农历12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做新年的储备。当新年的前几天,不管农、牧区,老少男子都要剃头,女的要洗梳发辫。如男子留长发过年,女子不洗梳发辫过年,表示家庭或心中带有悲痛而无心梳妆打扮之意。洗梳打扮表示为来年的吉祥如意。从12月28日起,清扫住宅上下、房屋内外,村寨走道、田坎地角,甚至不放过屋内的抽屉,清扫天花板及烟囱时、需择吉日,如3、5、7、9等。
新年前,各村寨的男子们,骑上马到“圣山”或视为干净之地的山上去,砍来柏香树枝,驮回家来,为过年间每天向神灵“煨桑”的主要原料。妇女们在家酿造青稞酒或杂酒、炸各种油果、制酥油奶羔等,到 12月30日午前,各户要把清除的垃圾杂草,运到各自田间,以各大年初一早晨点燃。
在家里,妇女要备好“初一”早晨的引火柴,使用时一点即着,以图新年伊始诸事如意。州内许多地区,由于临近汉族的农区,受其影响,在房屋的大小门上,贴有新年年画和对联,但年画内容主要是藏族视为吉祥之物,狮子、龙、虎等,对联一般用藏文书写的吉祥祝词。
十二月二十丸日进入除夕。这天,要给窗户门相换上新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幡,门前、房梁和厨房也要用白粉画上十字符号等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入夜,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例行的“古突”,类似汉族新年的团圆饭。“古突”是用面屹塔、羊肉、人参果煮成的稀饭。家庭主妇在煮饭前悄悄在一些面屹塔里分别包进石头、羊毛、辣椒、木炭、硬币等物品。谁吃到这些东西必须当众吐出来,预兆此人的命运和心地。石头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软,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饶人,硬币预示财运亨通。于是大家相互议论,哈哈大笑一场,掀起欢乐的高潮。接着,全家用糌粑捏制一个魔女和两个碗,把吃剩的“古突”和骨头等残渣倾入楷巴捏成的碗里。由一个妇女捧着魔女和残羹剩饭跑步扔到室外,一个男人点燃一团干草紧紧相随,口里念着:“魔鬼出来,魔鬼出来!”让干草与魔女和残羹剩饭一起烧成灰烬。同时,孩子们放起鞭炮,算是驱走恶魔,迎来了吉祥的新年。
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妇要备团圆饭,与汉族的年饭相似。晚餐前,如家有僧人,由他先在经堂里诵祝愿经或称祈祷经,经备在经堂神龛上,平放堆满青稞、酥油,并插上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木板,还要点燃酥油灯和藏香。这时全家团聚,一起用饭,晚餐时切不可少了家神的份。饭后一般喝酥油茶、青稞酒等聊天。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最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糟巴、红糖和奶渣的青棵酒,给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后开始早餐,互敬青棵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用食案捧到年龄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给每人一只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到着火炉一面剥羊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元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贝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几粒青棵抛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棵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入座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出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
富裕的人家提前与民间艺人说好,准时来家演唱,与客人共享。没有得到邀请的艺人也可主动串门演唱。折嘎艺人头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兴编唱的歌词愉悦主人,如女主人多么美丽,男主人多么睿智,新年里一定会走好运,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劳。街头和村子里,人们还举行群众性的歌舞和藏戏演出活动。 这种相互拜访和自娱性的文艺活动要持续三至五天,然后逐步转入以娱神为主的佛事活动。在拉萨地区主要是参加传昭法会,在东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们开始转山朝佛,给寺庙布施上香,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正月初一,主妇们听见第一声鸡鸣便起来梳洗,背新年“新水”,到了泉边,先将手里的藏香插于泉边上方,并向河神(或泉神)上供,供品有酥油、奶渣、糌粑及羊毛等。背回新水,主妇便烧火、熬茶,到田间将率先准备好的杂草垃圾点燃。茶开后,到房前阳台煨桑。在备大年初一第一碗茶时,主妇要给每个家庭成员备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兄妹,茶碗里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饼干等食料。
主妇烧茶时,要一男性随之起床,给马备鞍。喝茶后与全村男子骑马到神山祈祷和煨桑,这是一支庞大的煨桑队伍。到神山去的人,要给马备上漂亮的鞍具,自身穿上华丽的节日盛装。
从神山回来时,骑手们要到宽广的草地进行骑马比赛,赛马场上,对取得第一、二名的骑手,由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向骑手和骏马戴上哈达和彩带。继而,寨里的年轻人,表演耍狮子、跳花灯、耍春牛、跳锅庄,之后,听著名老艺人说唱民间故事。但在这天,除了观看集体玩耍的活动以外,人们互不走访。
从初二起,人们才开始相互走访、拜年、请客。新年里,人们相逢的第一句话是“罗桑尔让”(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等。寨里耍狮子、春牛、跳花灯的表演队也是从初二开始,走访各村寨部落.轮回表演。
形容藏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