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横向加劲肋
横向加劲肋的最小间距为0.5倍腹板计算高度,除无局部压应力的梁,当腹板的计算高度与厚度的比值不大于100时,最大间距可采用2.5倍腹板计算高度外,最大间距应为2倍腹板计算高度。
2、纵向加劲肋
当受压翼缘扭转受到约束且腹板的计算高度与厚度的比值大于170倍钢号修正系数时,应在弯曲应力较大区格的受压区增加配置纵向加劲肋。
纵向加劲肋至腹板计算高度受压边缘的距离应为:梁腹板弯曲受压区高度/2.5~梁腹板弯曲受压区高度/2。
3、短加劲肋
局部压应力很大的梁,必要时尚宜在受压区配置短向加劲肋。
短向加劲肋的最小间距为0.75倍纵向加劲肋至腹板计算高度受压边缘的距离。短加劲肋外伸宽度应取横向加劲肋外伸宽度的0.7~1.0 倍,厚度不应小于短加劲肋外伸宽度的1/15。
扩展资料:
由多根主梁与桥面板连成整体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桥梁,主梁由翼缘板和腹板(梁肋)构成,如T形梁、工字形梁、Ⅱ形梁等。一般用于钢筋混凝土梁桥及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中,由翼缘板承压,腹板抗剪,设于腹板下部的钢筋抗拉。
腹板主要作用上承受垂直荷载作用和保证稳定性的作用,而翼缘的作用主要是承受弯矩。腹板和翼缘板都要符合各自高厚比的要求。对于门式钢架结构常常是偏心受压构件,所以翼缘板会厚一些,这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二者之间需要有的平衡关系。一般的厚度比宜控制在1/3~1/4,这样会比较合理,腹板的加厚也会给人以安全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翼缘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肋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腹板
目前来看,只有三种。如下参考:
1.横向加劲肋
横向加劲肋的最小间距为腹板计算高度的0.5倍。除无局部压应力的梁外,当腹板计算高度与厚度之比不大于100时,最大间距可为腹板计算高度的2.5倍,最大间距为腹板计算高度的2倍。
2.纵向加劲肋
当翼缘扭转受到约束,腹板计算高厚比大于钢号修正系数的170倍时,在弯曲应力较大的网架受压区应增设纵向加劲肋。纵向加劲肋距腹板计算高度受压边缘的距离为,梁腹板弯曲受压区高度/2.5~梁腹板弯曲受压区高度/2。
3.短加强筋
对于局部压应力较大的梁,有必要在受压区设置短加劲肋。短加劲肋之间的最小距离是纵向加劲肋与腹板计算高度压缩边缘之间距离的0.75倍。短加劲肋的延伸宽度为横向加劲肋延伸宽度的0.7-1.0倍,厚度不小于短加劲肋延伸宽度的1/15。
扩展资料:
当计算高度与腹板厚度之比小于或等于钢号修正系数的80倍时,有局部压应力的梁应根据结构设置横向加劲肋。当局部压应力较小时,可不设加劲肋。
当计算高度与腹板厚度之比小于或等于钢号修正系数的80倍时,在不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的情况下,应设置横向加劲肋。
加强筋应成对布置在腹板两侧或一侧。但是,用于支撑和重型吊车梁的加劲肋不应设置在一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
1、横向加劲肋
横向加劲肋的最小间距为0.5倍腹板计算高度,除无局部压应力的梁,当腹板的计算高度与厚度的比值不大于100时,最大间距可采用2.5倍腹板计算高度外,最大间距应为2倍腹板计算高度。
2、纵向加劲肋
当受压翼缘扭转受到约束且腹板的计算高度与厚度的比值大于170倍钢号修正系数时,应在弯曲应力较大区格的受压区增加配置纵向加劲肋。
纵向加劲肋至腹板计算高度受压边缘的距离应为:梁腹板弯曲受压区高度/2.5~梁腹板弯曲受压区高度/2。
3、短加劲肋
局部压应力很大的梁,必要时尚宜在受压区配置短向加劲肋。
短向加劲肋的最小间距为0.75倍纵向加劲肋至腹板计算高度受压边缘的距离。短加劲肋外伸宽度应取横向加劲肋外伸宽度的0.7~1.0 倍,厚度不应小于短加劲肋外伸宽度的1/15。
扩展资料
当腹板的计算高度与厚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80倍钢号修正系数时,对有局部压应力的梁,宜按构造设置横向加劲肋。当局部压应力较小时,可不配置加劲肋。
不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时,腹板的计算高度与厚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80倍钢号修正系数时,宜配置横向加劲肋。
加劲肋宜在腹板两侧成对配置,也可单侧配置。但支撑加劲肋、重级工作制吊车梁的加劲肋不应单侧设置。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第6章,第35~41页
有横向加劲肋,纵向加劲肋、短加劲肋等。设置方法详见《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第4.3节——局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