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1、性格不同,李白潇洒豪放,不拘一格;杜甫性情内敛,深沉忧郁。从而造成风格不同。2、生活时代不同,李大部分生活在唐开元盛世,社会强盛,物质繁荣;杜则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国破家亡,民生凋敝。3、生活境遇不同,李白名满天下,交往俱是达官贵人,物质丰富;杜则生活困窘,潦倒一生。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李白诗和杜甫诗代表着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李、杜齐名,两人相差仅11岁,但从创作上讲,分属于不同时期。李白的名篇多半作于安史乱前。求仙学道、纵酒享乐和富贵功名的欲望,表明李白并没有摆脱庸人气味,但他的诗表现了在精神上睥睨帝王、挥斥权贵的高度自信与优越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优秀诗篇中回荡着桀骜不驯的追求自由解放的反抗之声。“一生傲岸苦不谐”,说明他跟现在统治秩序是不能合拍的。李白的怀才不遇既由于当时的政治腐朽,也由于他的思想有违背统治阶级意志的叛逆因素。李白鄙弃六朝绮丽诗风,在艺术上有巨大独创性,豪迈奔放和富有气魄是李白诗风的显著特色。杜甫的创作高潮则在他四十岁之后才开始。他对政治的关注使他在安史乱前就写出了《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作品。安史乱中,他又在颠沛流离的难民行列里,以切身感受写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名篇,流露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厚同情,为后人提供了典型的历史画面。杜甫在艺术上是集大成者,他的诗沉郁顿挫,众体兼备,历来被称为诗中圣哲,他在安史乱中写的丧乱纪实之作有“诗史”的美誉。唐代就开始了李、杜优劣之争,此后绵延不绝,反映了彼此歧异乃至对立的批评批观点和诗论体系。
李白生活的时期在在唐朝前期,尽管当时政治不和,但人民生活的也还算安宁,故使其对政事还抱有一丝幻想。但杜甫生活的时期却在唐朝后期,当时政治腐败,民不潦生,使得杜甫对唐朝不抱任何希望,因此使得他的性格较李白而言要略显低沉。
深受盛唐时代精神感染的李白,其诗歌的情调、气度,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展现了时代精神。他的作品豪放飘逸,抒情内涵丰富多彩,表现手法新颖奇特,充分体现了他纵逸豪放、乐观向上的抒情个性。
其诗风的豪放飘逸成因主要有:一、李白的豪放乐观,不拘眼前的性格与自由浪漫的行事作风,浪漫的李白主要体现在丰富的想象力上,天马行空,想象不拘章法,因此诗歌较为飘逸。二、是李白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即人的尊严、自由、创造才能和个性解放。并以此来感受生活,捕捉诗意,才在其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以我为中心豪放大气的抒情。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具体来说,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有其坚实的思想、情感和现实基础。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思想基础。二、国家的战乱,人民的疾苦是他“沉郁顿挫”诗风的现实基础。三、思家念亲悲己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重要的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