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不仅切实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使人民群众从国家的发展进步中享受到更多的物质文明成果,而且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互助、扶贫的理念源远流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化的过程孕育着不稳定因素,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矛盾随之凸现。当前我国社会处在一个多元复合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时期,社会转型期也是利益调整期,分配的获利者和竞争的优胜者,他们不会去互换他们的利益,恰恰由于个人转型的不足,出现的弱势地区、弱势人群由于心理和经济地位的转变, 产生一些不满情绪。构建和谐社会,它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在于弱势地区和弱势人群,政府就要建立一整套社会普遍服务体系, 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有所保障,贫富差距缩小,让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人群,都能够享受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从而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缓解了社会矛盾,弱化了引发社会动乱的直接原因,保持了社会相对稳定,这样社会才具备了和谐的基础。
第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子,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和大多数人为之奋斗的目标。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必然在造就一批成功的富有者的同时,也产生一大批失败的贫穷者阶层。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虽然取得了平等劳动的权利,并实行按劳分配,但仍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收入分配中的许多问题是同转型期的复杂性联系在
一起的,许多不正常收入乃至非法收入都同转型期的种种无序状态有关,特别是在当前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矛盾越来越突出,挫伤了一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以至部分人出现仇富的心态,一点小事可能酿成大问题,说到底是一些社会成员得不到公平的满足。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论在什么制度下,社会都有责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实现收入转移和互助互济。它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收入差距,发挥“调节器”作用。在讲求效益的同时追求公平正义,这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社会保障制度被人们称之为经济运行中的“减震器”。它是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当经济走向衰退时,供给大于需求,减少社会保障税收,增加社会保障费支出,会相应增加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支出,有利于经济复苏;当经济出现过热时,需求大于供给,增加社会保障税收缴比例,减少社会保障支出,这样会减少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需求, 有利于治理生活过度膨胀,使经济运行减少波动,进入安全良性循环,给和谐社会的创建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社会保障体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
要求,只有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才能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证。总之,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客观要求。社会保障制度“关乎国运,惠及子孙”,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