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学四大宏观效果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agenda setting); 沉默的螺旋理论(spiral of silence); 培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以及知沟理论(knowledge-gap theory)。(不过个人认为,还可以加上第三人效果the third person effect理论)
2、议程设置”这一理论,在学术思想上与李普曼的“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是一脉相承的。李普曼认为存在于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看法,与现实相比,这种看法总是不完整的,并且通常是不准确的。我们的行动是对这个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不是对真实环境的反应。而新闻媒介是“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图画”之间的桥梁。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多通过媒介来进行。同时,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有很多,新闻媒介没有能力去采集新闻信息,也没有能力将所有的新闻都告知公众,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只能根据职业规范,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报道。所以,媒体可以通过报道某些特定的新闻事件,以及通过新闻的顺序以及长短等影响我们对于新闻事件及其重要性的说法。
但是,对于公众关心的议题而言,新闻媒介并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或是认识渠道。议题也可以分为显性议题(obstrusive issue,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议题)以及隐性议题(unobstrusive issue,人们只能通过媒介了解的议题)。而大量的案例表明,对于隐性议题,新闻报道会产生很强的议程设置作用,而对于显性议题,新闻报道则没有这种作用。
议程设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包括议题(object)和属性(attribute)议程设置两个层次。多数的议程设置的研究单位通常是一个公众议题,并且进行分析的基础议题对象(object)——这个词与社会心理学家所使用的态度对象(attitude object)一词同义——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大众传媒的确在影响着人们想什么的问题。另外,因为同一议程中的不同议题都具有多重属性(attributes),并且这些属性也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因此诸如媒介可以影响新闻事件重要性排序的现象表明,媒介不仅能够告诉人们想什么(what to think about),而且还能告诉人们怎样想(how to think about)某些议题。
如在大选举过程中,为某一职务而竞争的候选人名单是对象议程,新闻媒介对各候选人的描述和候选人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则是属性议程。
而属性议程设置与框架理论(framing)常常联系在一上进心,他们关注的都是传播者和受众在描述新闻议题时所采取的视角。此外,通过媒介的议程设置,相应地引发公众人物和其他事物的看法,媒介在这个过程中还发挥了预示作用(priming)。大众传媒着重对某些对象及其属性的报道与受众持某种观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媒介的着重报道对公众意见的形成与表达起到了预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