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都市中间层崛起后,千寻一家:爸爸妈妈和一个孩子,有车,有房,爸爸是白领。
我认为《千与千寻》并不仅仅是一位少女跟随父母闯入异乡的奇异梦幻,还代表了一代日本长辈嘱托年轻人的警示之梦。 它好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个童话故事里折射出的是对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反思,几乎每个年轻人都可以在这个故事里读出自己的理解。
整个电影主要要表达的我理解为:勿忘初心。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社会的整个产业发展壮大,人却永久性的失落了。”我认为这是现代化最大的危机:也就是说,在整个社会机器日益成熟运转之际,我们作为个体的人却有沦为这部机器的螺丝钉的危险,而使得自己作为“人”而拥有的特质被遗忘和忽视。整个故事可以说是对将要进入成人社会的年轻人的警示:你要成为社会里有用的一员,同时你不要迷失了自己!
千寻可以说代表着所有刚要踏入社会的年轻人:1,要承受不知何去何从的惶惑感,笨手笨脚地试着进入社会这个大机器成为有用的一员;(在电影里,不愿工作、好吃懒做的人变成待宰牲畜或煤灰)2,面对名利、物质等等诱惑。(千寻的父母身上即可见日本经济虚假繁荣时代的社会风气)
汤婆婆剥夺人的名字,并且支配人的含意就在于:名字是自我的契约。当人与社会之规则立约,常常忽略了与自我的契约而丧失自我。细节:千寻在汤婆婆那里签约的时候,本来签是自己的本名荻野千寻,而后被汤婆婆改为“千”;白龙嘱咐千寻: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名字;白龙在千寻的帮助下想起了自己的真名,从而又重新蜕变成了自己
千寻刚进来的那个时候,懦弱胆小(进山洞抓住妈妈的手不肯放),娇惯任性(躺在车里说自己不愿意去新学校),那个时候千寻还是一副小孩子的摸样,没担当没责任感。但是在这个世界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我们却看到了一个成熟稳重的千寻,她变得坚强勇敢(敢于和汤婆婆讲理,独自找钱婆婆),体贴无私(帮助河神,拯救白龙)。到最后,千寻不仅成为了汤屋的楷模(成为有用的人),同时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也始终保持了真正的自己,所以她不仅救出了爸爸妈妈,也解救了无脸男、小白等人。
与千寻成为参照的,则是一个大家都很热衷于讨论的无脸男。
无脸男是一个有着残缺的孩子的心理,孤独、被人冷落,当强制改变自己成为周围人愿意接受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更加的孤独、空虚,然后被各种欲望占据,只有吞下河伯的丸子,吐出所有的欲望回归到最初的单纯时,才是真正的自己。
他与千寻形成对照的主要是这么几点:1,在千寻以一个小工的角色勇敢融入汤屋的时候,无脸男迟迟徘徊在堂屋之外。2,在无脸男发现大家喜爱金子的时候,他学会了巧妙地利用人们的贪婪来填补自己的空虚的满足感——对于这个社会的种种规则,千寻的态度则是冷静的面对,不为所动。无脸男不愿再承受自己的空虚孤独,于是迫不及待的将各种食物甚至人吞下去,形成一个虚假的庞大的假“自我”:应该说,这是对于现代人的更加真实的写照。
同样可以作为对照的还有小白先生。小白先生也就是赈早见琥珀川,从他一开始放弃了自己的名字,跟汤婆婆学习魔法的时候,理想和欲望模糊了界限,到最后决心重拾自己的名字,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回归平凡的生活,这是每个人各自需要完成的业力。
整个故事的背景也是有很明晰的提示的,即是在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结合背景来说,这也是对于一个时代的反思。经历过泡沫经济的那一代日本人将会在这一幕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社会的迷失、贪婪与疯狂,人性的负面。宫崎骏先生主动从历史中抽出,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隐喻在童话中展现给年轻人,期望不要再下犯同样的错误。这是最真诚的自省。是民族自强关键因素之一。
而在整个大主旨之下,还是一些其他的脉络,单独拿出来讨论也很有意思的。
比如环保主题:那个被人类污染到面目全非的河神爷爷。河神受难形象的出场,保留了宫崎骏对于自然环境及生态平衡的一贯关注和人性感召。
说到河神爷爷,他在临走的时候送给千寻的丸子可以说贯穿了电影的主线。河神的丸子,功能即是清洗,清洗出琥珀主的诅咒、以及无脸男吃掉的那些利欲熏心的人和污秽。
再比如……减肥的主题:
这句真的很励志有没有……
然后分享一下我对于这部电影里面印象非常深刻的几个小细节:
千寻那一段车上的旅程,音乐非常棒,看了这一段总是会感到异常的安静。感谢久石让。
青少年时期对下午阳光投在地上的影子带来的时间流逝的巨大的恐慌感;(宫崎骏伟大的地方不仅是你可以得到启发,还在于你可以在他这儿看到自己)
最后两枚彩蛋。
经历过的事情是不会忘记的,只是记不起来而已。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每个人都希望活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纯真,善良,温暖,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初心,信仰温暖的力量能让人变得更好。给关心你的人埋颗胶囊吧,是期待,是未来,更是美好!
没有免费的午餐
<千与千寻>这部电影在华丽魔幻的外壳之下包裹了的却是有些黑暗和残酷的内核,我认为这是一部讨论“治愈原生家庭创伤”的影片,当然对影片的解读是不存在标准答案的,因此我的立场也仅代表自己,来给大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影片原名<千与千寻的神隐>当中出现了“千寻”和“千”两个名字——分别是千寻的本名和汤婆婆赋予她的名字,名字所代表的就是一种身份,一种定义和标签,它决定了一个人在他人眼中的模样,也因此决定了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千”和“千寻”这两个名字分别代指了“被成人定义的千寻”和“原本的千寻”。
故事背景设置在千寻一家搬家的途中,搬家这个情节在另外两部儿童心理学电影<鬼妈妈>和<头脑特工队>中都有类似的设计,搬家其实就在比喻千寻从“旧世界”步入“新世界”的这个过程,这两个世界分别代指什么,我在文章最后会给出结论。神隐世界中发生的故事,其实正是对千寻内心世界的描绘,因此我认为这部影片是一部描绘成年后自我疗愈(以回溯童年成长历程的方式)的寓言故事,而“神隐世界”就是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千寻“内心世界”,汤屋则代表千寻内心定义的“成人世界”。
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先试着摘掉对日本文化背景的主观判断和自己的一部分情感立场,重新来梳理一下影片的思路,这里有两个要点:一,“在汤屋中每个人都必须要工作”常被观众解读为影片对工业化的一种反思。二,千寻父母把自己吃成了猪这情节,也时多被理解为人类的贪婪和愚蠢。而实际上我认为影片真正传达的是:千寻在对成人世界的初始认知阶段,在她眼中,成人世界的规则被主观定义为“刻板和一成不变地工作”,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工具化”的关系,彼此交往只能依靠“利益的交换”来实现,而她对成人世界的这种“偏见”也让她对成人世界产生了内心的抗拒,因此,她对父母产生了负面和抵触情绪,主观上将他们认定为是贪婪和愚蠢的,父母变成猪,就是她当时内心赋予父母的一个形象。
这种世界观只是千寻在成长过程中对成人世界的初始认知,并非成人世界的真实模样,在后来千寻一步步成长为千之后,她慢慢改变了曾经的偏见,抵触和回避,开始正确地认识和融入到成人世界,也逐步接纳了自己,用千寻的前后两种世界观进行反衬和对比,而其实后一种世界观才是影片真正想要传达的视角,也就是,成人世界也同样存在着温暖,关怀和真实的感情.
《千与千寻》影射的还有要孩子孝顺家长。
影射出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真情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