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然后再来谈治理黄土高原的主要措施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2)人为原因:长期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使得高原表面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3)治理措施
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 在缓坡上修建水平梯田
生物措施:种草种树;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应以牧业为主,农林牧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发展经济林木。
自然原因:黄土特性:黄土结构疏松,易溶于水。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人为原因: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措施: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档土坝等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找水利部解决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1)黄土高原概况:范围、地势、地形、植被、位置过渡性
(2)脆弱的环境
①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由黄土本身的特性决定;疏松、富含碳酸钙、垂直节理发达、潜蚀、湿陷;位置的过渡性所致;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
②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3)尖锐的人地矛盾:
2、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的形成
①自然因素:降水、风、地形、土壤、植被
(2)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建设基本农田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改善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④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
(3)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①小流域: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
②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
③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①从东向西的变化规律
地形区: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呼伦贝尔高原
降水量:←50毫米←200毫米←400毫米←东西:
递减
自然景观: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②荒漠分类:原生荒漠和次生荒漠(荒漠化)
(2)荒漠化的发展:
①历史时期:盲目垦荒、破坏固沙植被、水源减少
②现代:
4、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地表覆盖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植被覆盖率差
人为原因(决定作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重视环保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整治模式→目标
相协调
(3)治理措施和经验
生物固沙、沙地飞插、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1.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
黄土高原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特点,是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在强调人为因素作用重要性的今天,这一点仍然是不能忽略的。当然,通过对现代水土流失的分析,可以认为人为因素所占的份额要高于自然因素,这一点已经得到科学界的首肯。也正因为如此,教材重点介绍了人为原因对水土流失的加速作用。教材是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及开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几个方面,来说明人为因素的影响。
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水土保持的措施,不同地区都可以总结出不同的经验。而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他们的共同经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已经有几十年的实践,许多地区在小流域的基础上,连片扩大到大、中流域或以县为单元的大面积治理,取得了水土保持的显著效果。因此,教材选择了“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这一内容。
2.历史时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