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成矿大地构造环境

2025-04-07 01:43: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J.W.Hedenquist等(2001)在对全球浅成热液型金矿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认为许多浅成热液型金矿主要产于环太平洋岛弧带和大陆边缘地区,说明浅成热液金矿在成因上与太平样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受此影响以往对于产在中国东部的中生代浅成热液型金矿床多认为与太平样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并作为环太平洋成矿带的一部分,因此认为区域成矿大地构造环境为岛弧带或活动大陆边缘。然而,除了中国台湾省和东南沿海地区以外,中国大陆内大多数浅成热液型金矿床远离太平洋俯冲带和日本岛弧带,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并没有显示出清楚的直接成因关系。近几年的研究显示,浅成热液型金矿的区域成矿大地构造环境不仅仅是中、新生代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在大陆碰撞造山带、大陆裂谷以及古生代汇聚板块边缘等构造环境均有浅成热液型金矿床的产出。

毛景文等(2003)研究了大量中国东部浅成热液金矿床,认为成矿时代局限于188~94Ma之间,主要出现在188Ma,135~144Ma,127~115Ma和105~94Ma几个时间段,说明中国东部浅成热液金矿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特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产物,并认为该几个时间段分别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后陆内造山和伸展过程,在东北表现为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以及其间微板块的碰撞后陆内造山和伸展过程,南北主应力场向东西主应力场构造体制大转折和东西向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减薄作用。

祁进平等(2005)将东北地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划分为德尔布干、呼玛、小兴安岭和吉东四个矿集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分布于碰撞造山带内部,成矿与中-酸性岩浆作用在时间、空间和成因等方面密切相关,矿床及其相关岩浆岩同位素年龄介于250~70Ma之间,以130Ma为高峰,成岩成矿发生在古亚洲洋闭合之后,在时间上同步于陆陆碰撞挤压向伸展的构造转变体制,认为东北地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岩浆-流体系统发育难以借用洋壳俯冲模式解释,成矿构造环境是古亚洲洋闭合后陆陆碰撞造山带由挤压向伸展的转变的环境。认为古亚洲洋在古生代末和中生代初完全闭合后,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发生陆陆碰撞,碰撞挤压导致东北地区强烈的陆壳和岩石圈堆叠、缩短、增厚和部分壳源S型花岗岩发育(图1-27B1);在挤压、缩短、增厚达到高潮之后,开始减压增温(图1-27A),导致岩石圈不同层次的熔融、流变和大规模流体产生,发育大量岩浆-流体系统,进而导致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其他类型矿床的形成(图1-27B2),岩石圈根部拆沉,软流圈局部上涌,造山带伸展、垮塌,断陷盆地发育;造山带伸展垮塌之后,迈入重力均衡调整阶段,盆岭构造轮廓越发清晰,但由于热异常的消失和岩石圈不同层次易熔组分(含岩浆和流体)的枯竭,晚阶段很少再形成重要矿床(图1-27B3)。

图1-27碰撞造山带P-T-t轨迹与矿集区岩浆-流体系统形成的构造模式(据祁进平等,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