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孤平”,它实际上是近体诗中一种约定俗成的律规,实指律诗中仄起式句子中的音步。如五律的仄仄平《平》仄,七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等句式。加上律诗创作多以押平声韵为上,这就造成了上联末字必仄之规矩。如果加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稍不留神,就很可能在中间出现唯一的平声字。那么,吟唱起来就没有了汉语本身所固有的委婉起伏,拟扬顿挫之声韵美。律诗受字数的严格限制,强调和禁忌孤平也是很自然的。如果象这样的句式再出现尾三仄,那么整个句子就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平声字,这在律诗中是绝对不能充许的。
如果下联的对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不留神也同样会出现尾三平。所谓一、三、五不论,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不论了。诗人们可在一、三、五位置上适当进行调整,这就是另一种说法为“拗救”。
对联则不同,既不受字数的限制,也没有二字一音步的规律。它严格强调的是“对字,对意,对句,对性,”可一、二字对,也可以三、四字相对,甚至有人整联相对。对的核心是平仄。如张月中先生的弥勒佛殿柱联:
愁愁愁,愁愁愁,愁名愁利,看你愁得肌消骨瘦;
乐乐乐,乐乐乐,乐色乐空,瞧我乐成肚大肠肥。
不仅复字联如此,其它联也是如此。如湖南湘乡的一座破庙前曾有一联为:
我若有灵,也不致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
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此联后五字强调的是上联末字必仄,“筋骨块块落”末尾已是四个仄声,下联是“懒惰件件无”,末字前也是四个仄声,实际上只是“落”和“无”的对仗。象这样的例子细究起来可就不少了。这能说明孤平,尾三平,尾三仄在对联文体中允许禁忌吗?必竟对联不同于律诗,对联的容量无限大,律诗最多也只五十六字。〈俳律和古风不在其列〉。即使是律诗也正于柏南川先生所举例子那样,不是铁律。在前人的一些诗句中,也多有词不害意而为之。
一般的平,特别的平,绝无仅有的平
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