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化工业的各种主要产品产量均保持快速、稳定上升趋势,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强劲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数据表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进入本轮上涨周期的高峰期。中国化工业的后续增长空间还有多大?日前在上海召开的第13届中国化工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化工行业的经营者、研究者判断:来自资源、环境、出口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使得中国化工业面临严峻挑战,但发展趋势未变,可预见的未来前景依然看好。后续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中国化工业产业融合、创新力度,以及顺应国际趋势,走出国门参与跨国公司并购,寻找产业发展突破点的能力。
高增长周期中的四大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工业已形成门类齐全、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化工生产大国和消费国。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石油化学工业总产值达4.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7%;工业增加值1.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3.6%;实现利润4377亿元,同比增长18.3%。像乙烯、涂料、粘胶纤维、化学农药原药等主要化工产品的产量增幅均超过20%,其中化学原料药同比增幅最高,达28.8%。但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石化产品的进口增幅也在不断上升。2006年,我国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2036.1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但23.3%的进口增幅,大大高于出口增速16.9%,累计逆差1130.72亿美元,同比上升13.8个百分点。
2007年,中国化工行业的投资、产值仍保持在高位增长阶段。市场人士认为,市场需求继续扩大、制度环境不断改善、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产业发展资金充裕、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中国经济更加开放等因素,支撑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中国化工业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其一国内资源紧张,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对产业形成一定的制约。特别是石油价格不断抬升,导致行业制造成本上升;水资源日益稀缺。其二石化工业面临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其三由于国外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不断增加,加上出口退税大幅下调、人民币升值趋势不减等影响因素,我国石化产品出口环境日趋严峻。欧盟REACH法规于2007年6月11日实施,目前已对多达1200多种中国化工产品的出口实施严控,设置繁琐的出口手续、科技壁垒等,导致中国向欧盟出口化工产品越来越困难。其四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石化工业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而分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更少;国际化经营程度较低。
--推动中国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近年来中国化工行业经过大量实践和探索,已经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国内化工界已形成新的发展理念,不少企业提出了企业承担和参与社会责任的理念,把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列入企业发展目标。中石化、中化国际、上海华谊等国内石化工业的领军企业,都已经开始推行“责任关怀”制度。如,上海华谊主动承诺将安全、健康、环保融入每一项生产经营实践中,并通过循环经济,实现化工生产的“绿色发展”。2003~2006年,华谊投入近12亿元人民币,用作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计划到2008年,华谊的主要污染排放将比2000年大幅下降,其中废水从11000万吨每年下降到2500万吨,降幅77%;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从每年10300吨降到1050吨,下降90%;废气的年排放量从205亿立方米下降到140亿立方米,下降68%。
其次产业布局加快集聚。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建立化工工业园区近600个,在建化工园区还有60多个。这些化工园区的建设,为中国化工行业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0年来上海化学工业区打破一家一户分散配置基础设施的传统,逐步实现一体化开发和循环经济。工业区内现有华谊、英国石油、巴斯夫、拜耳、中石化、德固赛、陶氏等数十家大型企业建设的化工生产装置。园区的一体化功能正在逐渐发挥,集聚协同效应已初步显现。第三基于我国“多煤、少气、缺油”的能源现状,煤基化工在不断发展。中国煤炭资源储量达1万亿吨,探明可采储量近2000亿吨,可采年限近100年。中国以煤为原料的煤基化学正在加快发展。上海华谊是国内较早进入煤基化工领域的企业,拥有众多大型、先进的煤气化炉,现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煤基甲醇生产装置,预计到2010年,将拥有每年近100万吨的甲醇产能;同时还开发了二甲醚制造技术,正在开展MTP等煤基化工前沿领域的研究。第四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中国石化工业正在通过创新,加快技术开发,采用清洁工艺、深度加工,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羰基合成技术、丙烯酸成套工艺技术、本体聚合ABS技术等先进工艺已成功开发出来。一些大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大幅提高,如上海华谊集团2006年在技术开发领域投入资金4.9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10%。
中国化工业突破性发展的3条路径。第13届中国化工国际研讨会的与会人士认为,中国化工业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应该正视以下路径:一是正面应对环保政策,走清洁生产之路。从2002年国家颁布《环境影响评估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到全国人大近期正在审查《循环经济法》,我国越来越重视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国家环境保护的立法方向已从污染治理,转向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期正在审查的《循环经济法》,将进一步促进全社会资源的循环利用,化学工业首当其冲。国家近期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决策,对化工行业影响巨大。根据近年发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各级政府的引资方向将有所调整,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根据这一规定,大型乙烯建设等27个化工类项目被列入鼓励发展类;年产10万吨以下及DMT法聚酯装置等41类化工产品和生产装置被列入限制类;年产1万吨及以下的干法造粒碳黑生产装置等29类化工产品、工艺、装置被列入淘汰类;对质量低于国家规定或行业规定最低标准、能源消耗大的产品,予以限期淘汰。由此可见,中国化工行业要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取得进一步突破,必须关注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政策,发展先进产能,走循环路线,谋求清洁生产。二是加速产业融合。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化工业需通过内部资源的融合,改变行业的结构形态,走向资源自由流动和配置一体化的行业格局。一方面在行业内部淘汰落后工艺和装置,提高行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行业整合,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同时,通过产业内部融合,促使中国东西部资源优势互补。三是尝试跨国并购。跨国公司兼并重组、生产装置上下游一体化,已成为全球化工行业发展的主流。
在目前国际化工业格局中,发达国家的石油化工企业通过不断兼并、重组,推进集约化经营和上下游一体化,形成一大批超大型跨国集团,加剧技术垄断和市场竞争。一体化可优化原料成本,降低运输和终端销售成本,提高装置利用率,增加收益。今后,一体化的化工公司和低成本原料的化工公司将在行业中占据支配地位。
因此,除了重视国家的环保政策,顺应趋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化工业还要积极走“走出去”的道路,参与竞争,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近年来连续3起海外并购成功,为中国化工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益启示。除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海外并购还使中化集团拥有了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份额,获得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平台,全面提升了技术水平。当前,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为中国化工企业收购海外优质企业创造了条件,但中国企业自身实力的提高,才是海外并购的基础。
7月,正是骄阳似火的季节,内蒙古的太阳更显得滚烫如火,但早晚却明显较内地凉爽。赶到包头明天科技(相关,行情)股份有限公司时,我在董事会秘书、总裁助理关明的办公室里足足采访了一个上午,认真倾听了明天科技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几个小时过去了,进门时还对明天科技知之甚少的我,已经对明天科技的整体情况有了一个大致了解,脑子里初步形成了一个从”基础化工”到”重组改革”再到”焕发生机”的粗线条框架。由此,我开始注意到,明天科技的亮点在于主业的延伸和新兴产业的引入;由此,我开始思索到,作为基础化工行业的明天科技为什么再次选择了主业延伸?同时又如何进入了IT产业,并一举跨越了转型磨合期,铸就了整体收入的半壁江山?关明清晰地告诉我,主业的延伸取决于丰富的资源宝藏与能源优势,而跨越性发展则取决于信息产业的战略性介入。 关明的介绍极具吸引力,他让你在不知不觉间饶有兴致地快速”进入”了明天科技。
楼上的那么假啊,我觉得可以让学习变得更有用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