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四岁了,感觉说话不清,最近去医院检查听力,属于轻度,医生让配助听器,只要戴上助听器就要戴一生吗

2025-04-05 21:45: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小孩有听力问题,应遵循“三早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按照你们的描述,小孩属于轻度听损,适用于佩戴助听器,越早越好,最早生出六个月就可以佩戴助听器,佩戴时间对后期小孩的言语康复有很大的影响,小孩的言语发展在0-6周为最好的时间,过了这个时间段他的言语发展基本定型,后期很难再去纠正,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佩戴助听器和佩戴眼镜是一样的道理,是辅助设备,能帮助小孩听到真实的声音,拿掉之后听力还是以前的水平,现在的医疗水平小孩这种听力损失是无法治疗的,需要终生佩戴。小孩是轻度听损,长大后耳朵定型了,可以做定制机,放在耳道里面的比较隐蔽,儿童暂时只适用于耳背机。

回答2:

儿童配戴助听器,年龄越小越好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对聋儿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
小儿的听觉中枢、言语中枢发育都有最佳阶段,超过这一个阶段,发育的可塑性就会明显变小,而中枢发育的适宜刺激就是声音。聋儿助听器配戴越早,接受声音刺激就越早,这样中枢的发育就越早。实践证明,早配戴助听器的聋儿在听觉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方面的康复效果比晚配戴助听器的聋儿要好得多。
与成人相比,婴幼儿的听觉器官在解剖和生理方面均有不同,在配戴助听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耳廓小而软,支撑力差,因此在保证声增益的前提下,助听器的体积尽量减小。
2、内耳毛细胞耐受强刺激的能力较差,所以助听器的最大声输出要严格限制,最好使用具有压缩放大线路的助听器。
3、这个年龄段小儿听觉敏度低,在评价助听器效果时,不能用大龄儿童和成人的标准。
4、耳模的声孔细小容易堵塞,要经常清理。

致聋的年龄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致聋年龄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许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这一问题,结果丧失了教育的最佳时机。在教育比较落后的一些地方,对听障儿童的教育往往从小学才开始,忽略了学龄前听障儿童的教育,这对孩子的发展十分不利。学龄前这段时间是儿童智力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丧失了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就错过了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机会。许多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年龄越小的孩子学习发音、说话的成绩越好。
这里要特别提醒家长注意学语后耳聋孩子的语言康复。学语后耳聋是指4岁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耳聋。为什么以4岁作为分界呢?这是因为4岁的孩子已经基本掌握了人类语言的基本词汇、语法,已经能够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并有了一定的语言经验。因此对于学语后耳聋的孩子,家长应鼓励他继续使用有声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这对孩子今后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很多地区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许多因注射链霉素、卡那霉素后天致聋的孩子,由于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放弃和孩子进行言语交流,以致于本来会说话的孩子言语功能逐渐退化,不再开口讲话,十分可惜。所以,特别提醒家长要及早发现,及早训练。

回答3:

感觉您对助听器的认识还是有一定偏差,医生让配助听器,是出于对孩子未来漫长的一生生活的需要,说话不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听不清清晰的发音,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听高孩子聆听言语的能力,又由于轻度,所以人工耳蜗没有必要,助听器是最佳选择。助听器是辅助听障人士听到的装置,正如眼镜是帮助近视,散光,老花等人群看清的装置,本质上有相同的属性,现在没有人会因为戴眼镜而认为自己是残障人士,低人一等;同样,佩戴助听器是生活的需要,帮助孩子更好地交流沟通,方便生活。也塑造他的性格。不用因此产生心理障碍。因为长期听不到别人讲话,说话表达不清的人,会产生自我封闭的倾向,年幼者会影响社会生活的融入,对性格发育和世界观的形成极端不利。年长者容易导致老年痴呆等精神科疾病的发生。因而该配助听器的,应当及时验配并长年佩戴。关于戴上是否要戴一生的问题,建议一旦验配合适,应当长年佩戴,好使耳内毛细胞不断受到声音信号后传递给听神经,再经听神经传递大脑,使大脑针对人听这方面的工作正常进行,孩子五岁以前都处于听力能力形成时期,应及时验配助听器,抓紧孩子言语形成的最后一两年关键时间帮助孩子听到,并且应当进行相应的言语训练,最大限度地帮到孩子。

回答4:

小孩有听力问题,应遵循“三早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你的孩子听力有损失就需要选配助听器,首先要提高孩子聆听言语的能力,这样对孩子的语言水平及智力有一定帮助

回答5: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发现有听力损失,在孩子6个月以内选配助听器并进行科学的调试及语言训练,其语言水平及智力水平和正常儿童没有差距。6个月-1岁之间选配助听器者,语言水平及智力发育水平和正常儿童有细微差别。1-3岁之间采取干预措施,其康复效果和正常儿童有较大差距。超过3岁采取干预措施,康复效果较差,并且即使付出几倍的努力也无法和正常儿童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