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血压是高血压诊断及评价其严重程度的主要手段。测定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测压法:即经皮穿刺将导管由周围动脉送至主动脉,导管末端接监护测压系统,自动显示血压值。本法虽然精确、实时且不受外周动脉收缩的影响,但为有创方式,仅适用于危重、疑难病例。
间接测量法:即袖带加压法,以血压计测量。血压计有汞柱式、弹簧式和电子血压计,诊所或医院常用汞柱式血压计或经国际标准(BHS、ESH和AAMI)检验合格的电子血压计进行测量。间接测量法的优点为简便易行,但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周围动脉舒缩变化的影响。
触诊法:被测者裸露上臂,将袖带展开,中部对准肱动脉,绑在上臂上,袖带下缘与肘窝间的距离为2~3厘米,松紧适宜。一只手触诊腕部桡动脉,另一只手挤压皮球迅速充气,直到不能触诊腕部桡动脉搏动为止,然后缓慢放气,此时压力下降,当触到桡动脉第一次跳动时,就是收缩压;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不能测量舒张压。
临床上通常采用的间接方法为听诊法,即在上臂肱动脉部位测得血压值。如果在其他部位测量血压,需要加以注明。由于血压的特点是有明显波动性,需要于非同日的多次反复测量,才能判断血压升高是否为持续性。
诊所偶测血压是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的规范进行测量。具体的要求如下:
(1)被测量者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在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和饮咖啡,排空膀胱。
(2)被测量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右上臂,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若疑有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时应测双臂血压。特殊情况下测量血压时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老人、糖尿病人及常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测立位血压。立位血压测量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2分钟后。不论被测者体位如何,血压计应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3)使用大小合适的袖带,袖带内气囊至少应包裹80%上臂,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袖带,儿童用较小袖带。
(4)将袖带贴缚在被测者上臂,松紧以能插入1手指为宜。袖带下缘应在肘弯上3厘米。将听诊器的探头置于肘窝肱动脉搏动处(肘横纹内侧),而不要塞在袖带下面。
(5)最好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进行测量。若使用机械式血压表或符合国际标准的电子血压计,需与水银柱式血压计同时测值校正。
(6)测量时快速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并再升高30毫米汞柱(4.0千帕),然后以恒定速率(水银柱每秒下降2~3毫米汞柱缓慢放气。心率较慢时放气速率也较慢。获取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
(7)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由1905年俄国人尼古拉·科洛特科夫改进),听到第一声时观察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此为收缩压读数;舒张压读数取柯氏音消失音(最后一声)处水银柱凸面的高度。
(8)血压单位用毫米汞柱(mmHg)。有的正式出版物中会注明毫米汞柱与千帕(kPa)的换算关系,1mmHg=0.133 kPa;1 kPa=7.5mmHg。
(9)应相隔2分钟重复测量,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两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5毫米汞柱,则相隔2分钟后再次测量,然后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