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在课堂上的深入展开,学生课前预习质量的好坏成为提高课堂授课效果,是高效课堂名副其实的基础和关键。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扎实有效,让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必须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当然,空洞的理论是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的,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感知才会认可你的想法。于是,我通过仔细调查,寻找课前主动预习、成绩又突出的同学,让他们做榜样。让这些同学谈心得,谈体会,从而激发其他同学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容易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课前预习之中。
其次,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和督促,是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习惯的关键一环。小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兴趣容易产生,但持续时间比较短。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兴趣,随着体验次数的增多,新鲜感会逐渐降低,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强化学生的兴趣,使这种兴趣转变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课前预习失去兴趣,甚至厌烦。因此,在每节课上,我总是适当设置一些环节,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课前预习做的较好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这些同学体验到预习的成就感,在班内形成“我预习,我快乐,我受益”的良好风气。
第三,及时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经问卷调查和观察,我发现不少学生课前预习只是流于形式,纯属应付,不少同学认为把本节内容看一遍就是预习。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也是消极的。课前预习不仅仅是看一遍,更重要的是总结本节教材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阅读之后把自己心中的困惑和理解可以简单的在书中做批注等等。总之,在安排课前预习任务时,要具体明确,使学生明白,怎样做,做什么,这样学生预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当然,一开始,我们会觉得比较麻烦,但是一旦学生养成习惯,我的麻烦也就结束,此时,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也就养成。
俗话说“好习惯是一辈子享受不尽的财富,坏习惯是一生还不尽的债务”。我想,为了学生一生的幸福,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上,我们所有教师投入再多的劳动,付出再多的精力,也是值得的。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基础教育尽快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学习习惯,则是学生在较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巩固下来的行为定势.
学生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中,总要经历预习--听讲、思考、笔记--作业--复习几个阶段,才能把相关知识比较牢固的掌握好。其中,预习是学习过程的起始环节,是对知识的独立感知阶段,预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
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最近我对我校3--6年级的学生对“你怎么看待预习”作了一个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其调查数据结果如下:
选择“不必预习”的占21、3%;
选择“要进行浏览性预习”的占58、7%;
选择“边预习边思考,带着问题听课”的占15%;
选择“要预习,有问题及时主动请教他人”的占5%;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预备。学生的学习也一样需要预习,在上课以前,要明白自己想学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目的,课堂学习就会充满活力,学习不再是别人的事,自己就会变成课堂的主人。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