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时疆域最广,国力最强,为何40年后还是引来鸦片战争?
乾隆皇帝自有伟大的一面,例如在他的统治下,人口接近3亿,GDP占了世纪的1/3,疆域面积达到1380万平方公里,主持修订的《四库全书》接近八万卷9.97亿个字;同时,乾隆身上的缺点也很明显:晚年时候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大兴文字狱,销毁的书籍就有六七万卷,带头腐败,推崇“议罪银”和变相鼓励上供,误判国际形势,错失了融入国际社会的机遇……
毫无疑问,登基的前13年,乾隆开明豁达,注重民生,前后五次减免的农业税达到2亿两。据统计,乾隆年间,减免的农业税,相当于五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在位60多年,有整整五年,乾隆不收全国人民的一分税钱。乾隆确实体恤百姓,比如在得知安徽太湖县因为灾荒,百姓吃“黑米”一事之后,他坚决在皇宫里用陈化粮做了饭,而且还长了一口,并且赐给他的那些皇子们,要他们人人都尝上一口,目的就在于体察民情,知疾苦。乾隆在赈灾方卖弄也特别大方,“平均每年的救灾钱,是雍正年间的十多倍”。
但让乾隆皇帝的许多努力,自始至终体现了两个字“封闭”。即使是平定准噶尔,目的也不是为了打开西北大门,而是在于通过兴兵,进一步巩固大清的铜墙铁壁。在这个封闭的“铁屋子”里,外面的人如果想进来,那么就跌屈尊接受大清严格的礼制,要么就得用坚船利炮轰开“铁门”。
也因此,1793年,当英国使臣马夏尔你率领上千人的庞大使团来到大清的时候,夜郎自大的大清上下习惯性的选择了居高临下。也正因为对马夏尔丹不肯屈就清朝礼仪的强烈反感,原本对英国使团带来的数千件“西洋玩意”充满好奇心的乾隆,最后都改成极为蔑视的态度,给了洋人“迎头痛击”。
不过,最终痛的不是洋人,而是大清自身,英国使团的这次来访,名义上是为了乾隆拜寿,实际上也是为了侦查腹地摸摸大清的军事实力,乾隆离世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火,就熊熊燃烧在中国的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