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建文帝年纪轻轻心燥气浮。在他即位后不到一年,即连废五王。这就造成一种燕王除造反外无路可走的局面,也是国人对燕王产生同情,进而支持他。反观燕王,他虽早有夺位野心,但一直隐忍不发,他在府上装疯卖傻,意在迷惑朝廷,然暗地里却在制造兵器。后来一直到攻入南京时,燕王仍然打着“奉天靖难”、“清君侧”、“周公辅成王”的旗号,这不仅蒙蔽了大批官吏和民众,甚至使建文帝产生幻想。建文帝总以为以全国之力扑灭燕军不成问题,因而对此掉以轻心,这是他失败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燕王起兵后,北方战火连天,建文帝却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定官制等方面,只是寄希望于李景隆这种徒有其表的人身上。建文四年四月,燕军打到淮河一带,只因平安、徐辉祖、何福等打了几个胜仗,朝廷就认为燕军不足虑,竟招徐辉祖回南京,致使平安、何福势单力孤,燕军乘机反攻,朝廷军队惨败,失去了消灭燕军的最后一次机会。与建文帝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燕王每战必全力以赴,身先士卒,斗志旺盛。对双方每位将领的特点、部队的士气、城池攻守的难易、地理形势的利害、战争的得失等等,了然于胸。
建文帝深受儒家仁义之说的影响,他对燕王既害怕,又下不了决心置之于死地,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是导致他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就是这样,没有如果,正因为建文帝犯了一系列的致命错误,导致了朱棣孤身深入南方,却没有被打打败,最终还灭了中央政权。
因为他有能力,有手段。所以才不会被打败。其实更多的可能是朱允炆的新政策威胁到了藩王的利益,所以很多人支持朱棣吧。
建文朝廷失败的原因是,建文帝太过仁善,不适合做杀伐果断的君王,因此他败给自己的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