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01剖面是2006年完成的。南起赵光镇,向北经过北安、龙镇,止于辰清镇,全长180km。XB01剖面北部终点在辰清镇与2005年布设的DB07剖面(即辰清-孙吴-逊克-嘉荫-嘉荫河口剖面)相接(图8-8)。考虑到测线的位置及数据处理与成果解释的方便性和有利性,本次重力工作的成果解释,把2005年辰清—孙吴段重力资料加在一起共同进行。而电法资料的处理,就没有加入辰清—孙吴段,只对本年度工作成果单独进行解释。
地形上,XB01剖面从南部的赵光镇一直往北到龙镇,高程变化平稳,保持在300m左右,从龙镇再往北到辰清,已经进入小兴安岭地区,海拔高程表现出两侧低中间高的特点,最高处在八分场附近为400m,辰清附近为350m。从辰清到孙吴,已经进入孙吴盆地,地形表现从南向北逐渐降低的特点,到孙吴县北高程已降低到200m左右。
从大地构造分区上看,本剖面经过三个构造分区。从北往南分别是孙吴盆地、小兴安岭隆起带以及松辽盆地。由于构造特点不同,表现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也有较大差异。
重力场在松辽盆地表现为两侧高,中间低的特点。两侧的赵光镇和沾河林场重力异常为零值左右;而向中间的建华林场重力值逐渐降低,最后在建华林场北达到-200×10-6m/s2左右。小兴安岭地区,重力异常总体走低,平均值约-180×10-6m/s2,最低值在辰清镇,达到-220×10-6m/s2。进入孙吴盆地,重力异常在研究区内又迅速抬升,孙吴县最大,接近10×10-6m/s2;而两侧表现逐渐降低的大梯度带,最低值-220×10-6m/s2。
磁异常总体为负异常,异常值为-1711.9~639.8nT,测线南部赵光镇至龙镇相对平缓,龙镇至辰清镇异常变化相对复杂,通过对比分析,本测线分为4个异常区,推断出14条断裂。
电法资料上,三个构造分区表现出不同的电阻率分布形态。松辽盆地以低阻为主,除龙镇南,即MT测深MT9点号与MT10点号之间以及龙中隆起的MT6点号下面出现局部高阻(1000~2000Ω·m)外,其他地区电阻率平均只有几十欧姆米。小兴安岭地区以高阻为主,只在MT13~MT14点号测深点的上部(800m以上)出现局部低阻,电阻率值只有几十欧姆米。另外在龙镇北以及MT12~MT13点号测深(地下4km以上)之间出现中阻,电阻率平均为200~300Ω·m。其他地区均表现为高阻,最大可达上万欧姆米,一般在几千欧姆米左右。进入孙吴盆地,又以低阻为主,本次MT测量只有辰清MT16点号布设在孙吴盆地内部,所以电阻率分布没有表现出全貌,只根据局部范围看出电阻率值平均约上百欧姆米。
(一)断裂带的划分
根据布格重力异常形态。重力垂向一阶导数零值点以及水平一阶导数极值点的位置、重力异常欧拉反褶积上延0~20km断裂轨迹并结合MT电阻率断面图中电阻率等值线的形态,在XB01剖面赵光镇-辰清镇之间可划分出11条不同规模的断裂。这些断裂有的是基底断裂,有的是深大超壳断裂,还有的是区域构造的分界线。具体可解释为:
东北地球物理场与地壳演化
图8-8 XB01剖面地形、重力异常、磁异常、重力剖面解释与电法6km剖面解释图
F1断裂:在重力资料表现出高角度向北倾斜,延深很大,最大延深可达20km。在MT二维反演图中表现出低角度向北倾斜而在深度8km以下,又以近35°的角度向南倾斜。该断裂在8km以上表现出明显的推覆特点且为基底隐伏断裂。重力资料表现倾斜方向在浅部与电法一致,而在深部却完全相反。
F2断裂:在重力图上反映较浅,且向北倾斜,但在电法图上没有反映。
北安断裂(F3):电法资料反映F3上部向南倾斜,3km以下转向向北倾斜,是北安盆地的南界,但在重力图上反映为由F2和F3组成的断裂带,在约6km以下合并成一个断裂。
二龙山南断裂(F4):向南倾斜。
以上两条断裂在图8-8d中看出,在电性图上该断裂延深不大,只有6km左右,属于北安盆地的控盆断裂且只断到基底。重力资料反演出的F4断裂,在电性资料上没有反映,或者说F4也应属F3断裂系的一部分。
二龙山断裂(F5):上部2km深表现出低角度向北倾斜,当超过2km深时,该断裂以高角度向北倾斜,在电性图上该断裂延深较大,可达20km。
讷谟尔断裂(F6):上部向南倾斜,当接近2km深时转向,向北倾斜,与F5一样,在电性图上该断裂延深可达20km。以上两断裂属控盆断裂。深部属地堑型构造断裂。
小兴安岭南界断裂(F7):重力图上反映断裂F7向北倾斜,这一点与电法有较大出入,电法资料反映出F7是由两条断裂组成。其中靠近龙镇附近的可叫龙镇断裂,上部2km深向北倾斜,再往下转向南倾,在8km深处与另一条F7断裂会合。另一条F7断裂在前者北600m处,整体表现向南倾斜,8km深处与前者会合形成一条深大断裂,在电性图上该断裂延深在20km以上。二者共同构成大地构造即松辽盆地与小兴安岭隆起带的分界线。该断裂带在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上与北西走向的加格达奇-鸡西断裂位置一致,在1∶250万重力图上是重力异常形态的分界线,断裂西南侧,异常以正值为主,异常量级低缓;北东侧,异常以负值为主,形成平均只有-10×10-6m/s2的小封闭圈沿小兴安岭方向展布。
炮声屯断裂(F8):重力图上反映10km以上向北倾斜,10km以下有近直立的产状,且延深大于20km。电法图上反映6km以上为向南倾斜,然后转向向北倾斜,在深度10km以下又向南倾斜,但延深与电法反映一致,均大于20km。该断裂上部6km深处,南北两侧电阻率差异较大,而6km以下,两侧电阻率差异较小。
龙门道班断裂(F9):重力与电法资料均反映向南倾斜,且延深较浅,只有6km左右。
钟山西断裂(F10):重力图上反映延深较浅,与F9类似,只有6km左右。且上部向北倾,下部近似直立。电法图反映上部10km以上为40°向北倾斜,10km以下近似平卧低角度向北倾斜,延深可达15km,该断裂在电法图上构成小兴安岭隆起带的北界断裂,又可称小兴安岭-奋斗断裂,它是小兴安岭与孙吴盆地的构造分界线,位于小兴安岭的北坡,从断裂位置上,与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介绍的北北西走向的孙吴-鹤岗断裂是一致的,为孙吴坳陷西南部边界断裂。
红旗断裂(F11):该断裂从红旗镇附近通过。电法图上(图8-8e)反映规模小而浅,且延深只有7km左右,近似直立,略向北倾斜。是盆地内部基底断裂。而重力图上反映向南倾,延深可达11km。并把该断裂定为小兴安岭-奋斗断裂,即小兴安岭隆起带与孙吴坳陷的分界线。这一点与电法得出的结论是不一致的。
重力资料显示出辰清—孙吴县之间3条断裂的分布状态。其中F12断裂为腰岭桥-田木山断裂,近似直立的产状。F13为基底浅断裂,向南倾斜。F14可称孙吴断裂,从位置上看,与孙吴-大庆-阜新深大断裂位置相当,是孙吴盆地的西界,重力资料显示走向近似直立。
(二)构造分区
构造分区的划分主要依据MT电阻率断面图的结果,再结合重力异常形态及断裂位置来进行。XB01剖面可划分如下构造分区:
赵光镇坳陷:F1断裂以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平稳,数值平均为-20×10-6m/s2。磁异常相对平稳,跳动不大,平均为-300nT。从电性资料上看,可分为三层,即1.5km以上的低阻层,电阻率值只有几欧姆米到几十欧姆米。第二层从1.5~3km,电阻率为100~300Ω·m,第三层从3km一直往下可到20km以上,电阻率平均只有25Ω·m。从图9-8e看,F1断裂上部的中阻层有向南推覆的显示。
北安北隆起:位于F1与F3之间。重力异常从东南部的赵光镇的-20×10-6m/s2向西北逐渐降低到-100×10-6m/s2,在逐渐降低的背景上,出现局部小跳跃。磁异常平均值为-250nT。在负异常背景上,有局部小的跳跃。电性资料反映出有两层。上层为低阻层,电阻率只有几欧姆米,厚度最大不超过1km;下层为中阻层,延深大于20km,电阻率在100~500Ω·m之间变化。
北安坳陷:中心位于北安北部建华林场场部附近。重力表现出的范围在F3~F6断裂间,从图8-8d上看出,基底最深处位于F4与F5之间。重力异常在松辽盆地内表现出最低值,可达-200×10-6m/s2,其形态为中间低,向两侧逐渐抬升,抬升梯度北侧大于南侧。磁异常从南向北缓慢升高,平均值为-200nT。在F5附近变化较大,出现-800nT的跳动。但电法资料与重力资料结果略有不同。电法资料明显反映出在F3与F6之间有一个小隆起(即F4与F5之间位置),可称龙中隆起。该隆起把北安坳陷带分为两部分。前者可称北安坳陷带,后者成讷谟尔断陷带即F5与F6之间形成一个向北倾斜的断陷带。讷谟尔断陷带从结构上类似于地堑结构。如果把前者F3与F4之前称为北安坳陷,那么后两者即龙中隆起与讷谟尔断陷可单独分为两个小构造单位。
从电阻率上看,北安坳陷分两层,上层是本条测线最明显、范围最大的低阻带,电阻率只有几欧姆米到三十欧姆米。下层从7km一直到大于20km(图8-8e)均表现中阻区,平均数值在200Ω·m左右。龙中隆起电阻率只有一层,变化范围为300~3000Ω·m。讷谟尔断陷电阻又分两层,即上部低阻,平均10Ω·m,但厚度只有2km左右,往下一直到深20km处为50~200Ω·m的中低阻电阻率。
沾河隆起:位于龙镇南F6与F7之间。重力异常相对平稳,平均约-50×10-6m/s2。磁异常在负背景值上有南高(-200nT)北低(-700nT)变化趋势。局部地区出现高、低跳跃,跳跃点低值达-1000nT,高值为150nT。电性资料反映除MT9号测点下面有一点低阻外(电阻率约20~30Ω·m),其余地区均为中阻,平均达上千欧姆米。沾河隆起可细分为南北两部分。这两部分电阻率分布形态和数值均有差别,南部中阻范围及数值均小于北部。
以上分区,即赵光镇坳陷、北安北隆起、北安坳陷、龙中隆起、讷谟尔断陷以及沾河隆起均属松辽盆地内部次一级构造分区。
小兴安岭南部边界断陷:又称龙镇断陷。位于龙镇北,两条F7断裂之间。重力异常表现为-50×10-6m/s2的背景值上出现一个小范围-100×10-6m/s2低值区。磁异常在F7处是由高值向低值转折的梯度带。电性资料表现中低阻地堑构造,电阻率为300~500Ω·m,中低阻延深达10km。整体有向南倾斜趋势。再下部已进入小兴安岭隆起带。
小兴安岭隆起带:位于F7与F11之间。重力异常表现由南部的-50×10-6m/s2向北逐渐降低到F10断裂附近的-200×10-6m/s2。磁异常在该隆起区为低背景负异常,平均值为-1000nT。异常形态可以F7为界,以南磁异常相对平缓,起伏跳跃均较小;以北异常变化剧烈,跳跃大,高达600nT,低者为-1800nT。可能进入小兴安岭火山岩带,而且该带内岩石磁化率变化很大。电性资料表现由F8、F9两断裂把该隆起带分为南北中三部分。南部(F7~F8之间)除上部MT11点号下面出现小范围、深度只有400m的中阻(-200~-300Ω·m)区外,其余均为高阻区,最大可达上万欧姆米,且出露地表。中部位于F8与F9之间。电阻率明显为两层。上层深度7km,电阻率约200~500Ω·m;下层深度可达20km以上,电阻率在2000~5000Ω·m。北部为三层,上层较浅,只有1km深,但电阻率只有几十欧姆米;中层从1~5km,电阻率为2000~5000Ω·m;第三层从5km一直到深19km,电阻率为7000~10000Ω·m。
孙吴盆地:F10东北地区,重力资料由-100×10-6m/s2向北逐渐降低到辰清的-260×10-6m/s2,中间出现局部小跳跃。磁异常为负值,平均为-800nT。异常形态相对平稳,跳跃较小,但在F11处有突跳-150nT的高点。而工区内的电性资料又表现出南北两部分,中间以F11为分界线。南部高阻直接出露地表,电阻率约2000~5000Ω·m。在深度6~9km之间有一电阻率约700~1000Ω·m的中阻侵入体。在侵入体下面又出现一1000~2000Ω·m的电阻率层,再下面进入小兴安岭地层。F11以北即北部地区明显分为两层。上层延深8km,电阻率约300~1000Ω·m;下层8~14km,电阻率为1000~2000Ω·m。
根据本次测量结果再参考华东有色地质勘查局814队1991年在该区的重力测量报告可看出,研究区以小兴安岭隆起带为界,南、北构造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北部以断块为特征,南部以坳陷为特征。构造线方向,北部以南北为主,南部以北东为主。火山活动北部强烈,南部微弱。
(三)基底起伏形态
参考孙吴、龙镇地区岩石密度及钻井资料,选择结晶基底界面上下两侧的平均密度差为0.3g/cm3,基底平均深度为0.6km。然后利用重力异常采用DCT法反演了密度基底深度(图8-8d)。图中看出,松辽盆地内可分为两个坳陷区:北安坳陷和F7断陷区,基底深度分别为1.3km和0.8km。两个隆起区,即北安北隆起和沾河隆起,基底深度平均只有0.4km。小兴安岭隆起区以F8断裂为界,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基底深度只有200m,北部从南向北逐渐加深,在130点号附近达到1km。孙吴盆地基底从南向北逐渐加深,在辰清达到最深,可到1.5km。从电性资料反映的基底深度(图8-8e)与重力有较大出入。在松辽盆地有三隆二坳。三隆即北安北隆起,基底深度0.5km;龙中隆起,基底深度0.2km;沾河隆起,基底只在8、9号测点下有0.3km,其余基岩直接出露地表。二坳即北安坳陷,基底深度达6km;讷谟尔断陷达2.5km。小兴安岭隆起带只在MT13~14号两测点之间有浅而薄的沉积层,基底平均0.8km。到孙吴盆地内部,只在辰清附近有较厚沉积,从电阻率值上看,电阻率分三层,上部低阻基底只有0.5km;中间为中高阻地层;底部在3~4km间,又出现低阻,如果以这一层为基底深度可达4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