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曾两次放跑元顺帝,常遇春怒参徐达,朱元璋为何不处置?

2025-04-05 06:37: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徐达的大军一路进展顺利,洪武元年1368年7月底,徐达攻克通州,包围元大都。然而就在这最关键的发起攻击的时刻,徐达却意外地命令部队在通州修整7天,而且在包围元大都的包围圈上,留下了一个缺口。但是让常遇春等人疑惑的是,徐达似乎是故意放走元顺帝的,因为徐达似乎一直准确得到元顺帝已经逃离,而且暂时不可能被了追上,才下令进攻元大都的。然而接下来的事情更是进一步证明了常遇春等人的想法,徐达就是故意放跑元顺帝的。

到了10月份王保保在韩店重挫明军元顺帝得知消息,很开心封赏了王保保为齐王,叫他赶紧光复元大都。但是结果很打脸,王保保在山西的老巢被徐达给端了,朝末代皇帝虽然只不过一介夷狄(当时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但是怎么说他也曾是我们的皇帝,还管理中原大地那么久是个合法的统治者。如果真的被我们逮住了,你让我们的皇帝朱元璋如何处理他呢?自此元朝的势力基本上退出了中原。元顺帝很沮丧,身体也不行了连朝都不愿上了。到了至正29年也就是洪武2年6月13日,明军又来了,徐达又包围了上都

明朝北伐军势如破竹抵达通州时,吓得元顺帝不知所措可是在这七天之中,元顺帝缓过神来,在半夜打开健德门,连夜逃跑了等到元顺帝逃走之后,徐达这才率领大军姗姗来迟。结果徐达估计重演要知道元上都可没有元大都那么高墙深池第一次故意放走元顺帝是因为当时元朝在北方还有非常强大的势力。特别是山西太原这些重镇都还在元朝的手里,向来北伐难成功。华容道捉放曹,元顺帝不死,北方的割据势力都还有个掣肘,便于自己分而击之各个击破。就像后来王保保不是为了光复元大都,哪来让徐达寻得机会剿灭他的老巢?

回答2:

  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真正的传奇。细溯其祖上,其五世祖朱仲八,乃一介农民,生活贫苦举步维艰。从高祖朱百六、曾祖父朱四九、祖父朱初一,到其父朱五四,那日子更是一代不如一代。都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在那个历经五代贫困的岁月里,在这样一个早该灭族的乱世中,朱元璋竟顽强且华丽的完成了逆袭,堪称千古罕见。


  当我们在回顾他的前半生时,就会发现。朱元璋之所以能成就帝王功业,除了他出色的才能及坚强意志外,更重要的则是他的一帮兄弟。因为汤和,他踏上了参军的道路,因为徐达、常遇春,他有了平天下的资本,因为刘伯温,他得以击败张士诚、陈友谅,正是靠着这帮子兄弟,他才有了如今的江山。


  不过,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也并非完人,建国以后他嗜杀成性,当年曾和他打下江山的一帮老兄弟都纷纷遭了殃,可以说,秋后算账是他的拿手好戏。不过,奇怪的是,徐达曾两次放走汉元帝,为啥常遇春如此愤怒的告发,朱元璋却依旧淡然呢?


  这事儿,还要从朱元璋北伐元朝说起。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为彻底肃清元朝残余势力,重建汉人江山,朱元璋制定了北伐和西征的计划。同年七月,徐达引军25万北伐,一路胜利不断,捷报连传,短时间内,便攻到了通州,此时元大都近在眼前!若急取大都,兵士一两日便可到达,即便缓慢行军,最迟四日,也可抵达大都。然而,本能轻取元帝的他,却在到了通州后,连待七天,未有任何动作。果不其然,元帝当夜便带领嫔妃众臣逃向上都。而收到消息的他,这才慢悠悠地率兵攻占大都。


  大都已破,接下来要攻取的,便是元帝所逃往的上都。随即,徐达大军星夜奔赴上都。然而,大军来的倒是快,却只是围城而不攻。而且在围城时,还特别“不小心”的操作失当,使包围圈出现巨大漏洞,又更“不小心”的让元帝成功逃亡。眼见煮熟的鸭子飞了,常遇春非常愤怒,大骂徐达收受元人贿赂,并在回程后参了徐达一本。哪想朱元璋情绪不仅没有任何波动,更没去责难徐达。


  那这是为啥呢?我们在《明史》中找到了答案。据《明史》记载,徐达在北伐时,曾向朱元璋征询过元帝的处置问题,朱元璋却说:赶出塞外即可。因此徐达接下来的动作其实都是在贯彻朱元璋的意志。在古代,君臣关系十分重,即便是外族统治,即便其再残暴,其君的身份依然是君,民的身份依旧是民!朱元璋起义推翻政权,可以说是天命所归,但若真要杀他,则成大逆不道。因此与其将他捉回宫中,不如干脆将他赶走,反而能成其美名。元亡明兴这一口号,也就变得顺应天意、名正言顺了。

回答3:

公元1368年,徐达率军攻破元大都(北京城),元朝至此灭亡。并对后挥师驱除元朝残余势力,最终被朱元璋封为右丞相,授予其魏国公。至此,徐达可也说是明朝建国以来,最为重要的头号功臣,而且在徐达死后,朱元璋还追封徐达为中山王,可谓是享尽皇帝荣宠。

但在徐达率军征讨元朝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极其的蹊跷,那就是有关元顺帝的两次逃脱。公元1368年7月,徐达此时已经率军抵达河北通州,此时距离元大都不过两天的路程,但就在此时,徐达做了一件让人不解的事情,那就是下令在通州整顿,并以此在通州整整滞留了七天。

而这7天的时间,对于元顺帝来说,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元顺帝仿佛也领会了徐达的用意,与半夜打开健德门,率领着皇宫内院一众人等,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元大都。此后,徐达才慢悠悠地率军北上,占领了北京城。

第二回是在此事不久之后,徐达率军来到了开平,也就是元朝的上都,并将整座城池围困了起来,此时,驻扎在开平城内的元顺帝一伙,眼看就要在劫难逃了。就在此时,又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看似水泄不通的围困下,徐达故意在包围中留出一个缺口,元顺帝一看,心中顿时明白了含义,属于率领人马从这里逃了出去。

开平王常遇春愤怒了,因为白白丢失了活捉元朝皇帝的大功劳,徐达却不慌不忙地解释他的动机:“元朝末代皇帝虽然只不过一介夷狄,但好歹也曾经是我们的皇上,管理中原那么久,是合法的统治者,怎么也要给点面子吧。如果真的逮住他,我们的老大朱元璋该怎么处理他呢?

常遇春很不认同徐达的做法,班师回朝后向朱元璋打了小报告,朱元璋却没有怪罪徐达。由此可见,朱元璋和徐达在处理元顺帝的问题上,是有默契的。

朱元璋为了证明自己是顺应天命,只能把元顺帝赶跑而不是杀害,不然就会背负一个弑君的罪名,皇位会得之不正。

回答4: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能打下大明江山,与他手下的一干文臣武将有很大的关系。而在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中,徐达又最为朱元璋倚重。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死后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如此优渥的赏赐,可见朱元璋对徐达有多么信任。


朱元璋在和元军交手的时候,手下大将徐达有两次生擒元顺帝的机会,但是他都故意让出一条通道,让元顺帝逃跑。为这事,常遇春可没少打报告,对朱元璋说,徐达是不是要谋反,要变节啊,抓住元顺帝杀了,元朝不就灭了吗,这是什么情况。朱元璋微微一笑,并没有什么反应,也没有处置徐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了解下徐达2次放过元顺帝的经过

第一次:徐达放走元顺帝

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的时候,元朝并没有灭亡,还掌握着一部分地区,对朱元璋很有威胁,因此,朱元璋开始北伐,计划彻底灭掉元朝。

徐达率军抵达通州,此地距离元大都仅仅二三十公里,而徐达在那呆了7天,啥也没干,直到元顺帝逃走以后,这才挥军北上,占领元大都。

这是第一次放走元顺帝,要知道,徐达是完全可以生擒或者杀掉元顺帝的。


第二次:徐达放走元顺帝

元顺帝在上都开平的时候。这元上都也是之前的首都,只是后来政权南迁,所以在北京又建立了元大都。这徐达很快把元顺帝撵到了上都开平,并且围了起来。但是这一次徐达又故意留了一个缺口,再一次让元顺帝跑了。

这下常遇春不干了,他认为必须要杀掉元顺帝,彻底灭掉元朝,斩草除根。他直接上报朱元璋,说徐达有谋反之心,归顺元朝的意图,朱元璋这回哈哈大笑,告诉了常遇春这其中的奥秘。


朱元璋为何不处置徐达?

徐达曾说:

“元朝末代皇帝虽然只是一介夷狄,但再怎么说也是做过皇帝的人。如果把他俘虏了交给陛下,陛下是该封他当个诸侯王当呢,还是直接杀了他?虽然陛下授命于天,但公然杀掉曾经的皇帝仍然是大逆不道之举。这样烫手的山芋,还不如放了他。”

原因一:朱元璋曾经也是元朝的臣民,古人的君臣纲常观念很深

朱元璋不愿意杀了元顺帝。可是如果不杀元顺帝把他带回来,于法于理元顺帝才是正统,这就会形成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但是如果元顺帝跑了,这一切就说得通了,主动逃跑的元顺帝“让”出这江山,那大明王朝的建立也就公平合理了。


原因二:如果徐达抓住了元顺帝,朱元璋还真不好处理他。

元顺帝在他眼中,是一个烫手山芋。关,关不得。关的话,一山不容二虎。杀,杀不得。杀的话,朱元璋没法树立忠贞的典型。以免明朝的日后犯上作乱,起弑君的念头。崇祯帝死后,李自成还将他好生安葬。而且朱元璋的目的,也只是把他们赶回草原。如果真杀了元顺帝,蒙古人的复仇火焰会燃烧起来,毕竟元顺帝是成吉思汗的后人,属于黄金家族,在蒙古人心目中有着非常高的威信。

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也曾开导老朱,说“皇上可记得《三国演义》中,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的典故?”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夸赞刘伯温“妙计安天下”。

据《明史》记载:徐达在汴梁时就曾与朱元璋探讨过关于元顺帝的问题。当时徐达问朱元璋:

“如果元帝逃跑,是否需要乘胜追击?”朱元璋答道:

“只需赶出塞外就行。”


所以徐达是早就吃了定心丸,才敢这么做。而且元顺帝是位荒唐的皇帝,把他赶回塞外继续霍乱蒙古,这也是朱元璋和徐达乐意看到的。否则,元顺帝一死,蒙古贵族拧成一股绳,将更难对付。

总结:放掉元顺帝就是朱元璋的意思,是他授权徐达故意这么干的。因为,让元顺帝逃走,相当于元朝拱手让出了江山,而且是顺应天意,元顺帝毕竟是一国之君,如果杀了他,还背负弑君的罪名,而放走元顺帝,不仅得了天心,也得了民心,一举两得。

回答5:

公元1368年的七月,徐达率领大军北伐到达河北通州,当时距离元朝国都也就一两天的路程了。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北伐军统帅徐达偏偏要在通州什么事情也不干,足足停留了七天。

当时,明朝北伐军势如破竹,抵达通州时,吓得元顺帝不知所措,可是在这七天之中,元顺帝缓过神来,在半夜打开健德门,连夜逃跑了。等到元顺帝逃走之后,徐达这才率领大军姗姗来迟。

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在开平(今天内蒙的正蓝旗闪电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战役中,徐达率领大军兵临城下,本可以将元顺帝瓮中捉鳖,可是徐达却偏偏漏下一个缺口。元顺帝又从这个缺口逃跑了。

本来明明可以活捉元顺帝,成就千古奇功,名留青史的,可是却被徐达故意放走的。开平王常遇春终于愤怒了,质问徐达。

徐达却不慌不忙地说道:“元朝末代皇帝虽然只不过一介夷狄(当时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但是怎么说他也曾是我们的皇帝,还管理中原大地那么久,是个合法的统治者。如果真的被我们逮住了,你让我们的皇帝朱元璋如何处理他呢?对于这个前任皇帝,是要封一块土地给他,还是要把他杀了才能高枕无忧呢?我觉得嘛,两种选择都不好,还不如把他放了,别让我们皇帝为难。”

常遇春闻言后,不太认同徐达的做法,心中有些怨气,班师回朝后向朱元璋打了小报告,说徐达故意放走了元顺帝。

朱元璋得知后,只是点点头,并没有怪罪徐达。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大将军达之蹙元帝于开平也,缺其围一角,使逸去。常开平怒亡大功。大将军言:“是虽夷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开平且未然。及归报,上亦不罪。

明朝冯梦龙的《智囊·上智部》

据说徐达在北伐之前,关于如何处理元顺帝的问题上曾经跟朱元璋有过密切的交流。史书上曾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在汴梁的时候,徐达曾秘密向朱元璋请示:如果元顺帝逃跑,要不要乘胜追击,将其擒获?朱元璋回答他说只要将元顺帝赶到塞外就行了。

在封建社会,虽然元朝是朱元璋率领群雄推翻的对象,但是对于元顺帝,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徐达还是把他当成“君”的,毕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君臣观念还是很重的。

倘若元顺帝被擒获,朱元璋与他相见确实尴尬万分,杀,不是,不杀,也不是,既然如此,倒不如不见。

其实在元朝政府那里,元顺帝被称为“元惠宗”。朱元璋命徐达等人多次北伐,元顺帝多次弃城而去,史书上说他是“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因此封他为“顺帝”,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