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公元596年,楚国派遣了申舟出使齐国,但是楚庄王交待了不要从宋国路过,宋国听到这也是急了,不从宋国走?这不就侮辱宋国呢?于是就设埋伏杀了那个使者,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平息自己的愤怒。
但是正是因为这件事,也是直接惹怒了楚庄王,楚庄王一怒之下,派兵包围了宋国,而且这一包围就是九个月,让宋国在这九个月里面苦不堪言。
对于投降的人也是很少有人去杀的,对于这个说法更多,当时的人认为,天有好生之德,所以既然敌方已经放下了武器,那就应该给他们一条生路,人家已经投降,但还要杀了人家,这是残忍的。
扩展资料
虽说西周的时候,形成了一整套打仗的礼仪。但是从春秋末期开始,这种战争礼仪就被破坏了。战争诡道大行其道,讲究谋略,讲究以战胜对方为直接目的,不管礼仪,不管理由。而且这种战争方式被人津津乐道,被人欣赏羡慕。对按照这种方式打仗的,被称为谋圣、兵圣、兵神、兵仙等等。
本来,在这种礼仪丧失的同时,“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应该丧失掉的。但是,古代打仗又讲究一个精气神,讲究一个英雄气概。如果杀掉来使,就显示出了自己的一种胆怯。而在战场上,没有勇猛无畏,军队就丢了魂,就没办法再打仗了。
当然了,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斩了来使并不是露怯,反而是一种显示精神气概的表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申舟
斯巴达王列奥尼达踢波斯使者
三国中 蜀国和吴国交战时 刘备酒吧吴国来使斩杀了 刘备说到:我对吴国的恨超越古今
这个很多吧,
西方的战争是不斩来使的,
咱国家古代两国交战不斩来使那是夏商周时被严格执行的。
打那以后斩使就成了家常便饭。
而且这也不会造成什么困扰,甚至交战双方都有了互斩来使的默契。
比如,有两个国准备交战了,
然后一方的君主就在自己的臣子中找人,找个平时瞅不顺眼的,
派这个臣子担任使节,传达君主一些诸如劝降,骂阵之类的话。
臣子也知道这是上头让自己去送死,那也没办法,硬着头皮就去了。
到了敌对的一方,把那一通话说完,
于是敌方君主大怒,要斩了使节。
这时,一般有人就会象征性地说句:“两国过交战,不斩来使。”
然后君主大喝一声:斩使以立威。。。。。
不过,有时碰到比较仁慈点的君主,或许不会丢命,
扒光衣服或者割掉耳朵,上彩妆之类的也有不少。
如果楼主还不满意的话,再提供一个例子。
通州谈判
1856年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进逼北京。当英法联军在天津和通州时,清政府与其有过一系列的外交谈判。
通州谈判时,英方派代表巴夏礼率领39人参加,清政府答应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在枝节问题上却是寸步不让,在巴夏礼面见皇帝“跪与不跪”这一点上争执不下。
钦差大臣全权谈判代表载恒说:“按中国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巴夏礼说:“我不是中国的臣。”争辩既久,相持不下。清政府接到谈判通报后指示:“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予许可。”巴夏礼拒不接受,扬长而去。清政府则指示僧格林沁将巴夏礼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为人质。
巴夏礼一行39人被扣押,英法联军迅速进军,兵临北京城下。炮火中皇帝和嫔妃仓皇出逃。圆明园落入侵略军之手,接着是连续两日的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三日后,皇帝的弟弟奕忻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联军交还了人质,但39名人质,生还的仅有18人,其余归还的全是尸骸,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的尸体是七至八块。
这个例子其实有点搞笑,
显然当时清政府并没有把这当做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之类的,
因为拘禁以巴夏礼为首的英法谈判使团共39人,押送北京,用的竟然是“叛逆罪”。
人家都快把你打亡国了,满清政府竟然还坚持着“天下一统”的观念,
他们居然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满清王朝的属国,
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类的,这也难怪,
人家外国人哪懂中国皇帝自我膨胀居然到了这种地步。
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