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仄仄平仄”的问题

2025-02-25 19:14:3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http://hi.baidu.com/gzah

这方面的书很多,不过王力先生著《诗词格律》比较出名.

有个链接,转贴的:
http://www.xici.net/b733557/d47980466.htm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十七画:擢蟋檄

十九画:蹶

二十画:籍黩嚼

讲保留有入声的方言的人,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念就行。对讲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缴激檄”,但大多数还是只能死记硬背。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http://hi.baidu.com/gzah/blog/item/78c82cfb5a88d9156c22eb79.html

回答2: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
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何人高义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这可能是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孤平和三平调】

【孤平】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
就成了: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用拗救,
要注意的是,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三平调】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回答3: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重要术语。依照四声,将文字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包括平声;仄,包括上、去、入三声,在现代汉语里,平,包括阴平、阳平;仄,包括上声、去声。仄,从字面理解,就是不平的意思,平的对立面。写诗填词作曲,巧妙地运用平仄,使这两类声调有规律的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变化多样,不致单调,念起来可以产生音律美。

那么,平仄在诗词曲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简单说,就是: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平仄在对句中与本句比是相反的;

为了便于直观,本书中用“平”表示平声,用“仄”表示仄声,用“�”表示可平可仄,用“�”表示可仄可平,用“上”表示上声,用“去”表示去声,用“(韵)”表示韵脚,读者一看即明。

为了说明平仄的规律,这里举几个例子看看:

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中:

山牵别恨和肠断,(别,入声,九屑)

水带离声入梦流。(入,入声,十四缉)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安石《咏竹》中:

人怜直节生来瘦,(直,入声,十三职;

节,入声,九屑)

自许高才老更刚。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毛泽东《和郭沫若同志》中: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述这三联诗句,从本句看,先是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而且都是平起仄收句。平平后面跟仄仄,仄仄后面是平平,最后一字又是仄。从对句看,先是仄仄,跟着平平;

然后又是仄仄,最后是平。不难看出,本句中是平仄交替,对句中是平仄与本句相反,亦即对应。这三联诗句,从形式上看,平仄对得特别整齐。需要稍加提示的是,“山牵别恨和肠断”中的“别”字,“水带离声入梦流”中的“入”字,“人怜直节生来瘦”中的“直节”二字,古时都是入声字,因此属仄声。如果按今音来读,除“入”字归于去声之外,另三个字都归于平声,看上去就好象唐代罗隐和宋代王安石的这两句诗不合平仄,其实不然,而是合平仄的。这一点,与前面提到的由于字音变化的关系,有的诗句中好象不押韵的问题,是一个道理。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欲读古体诗词,一定要过好区分入声字这一“关”。可参看本书附录中入声字的变化。

上述三联诗句,从句形和词义上看,对仗也特别工整,完全可以说是很好的工对。这就充分体现了律诗的对仗美。下面,就来说什么是对仗。

回答4: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重要术语。依照四声,将文字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包括平声;仄,包括上、去、入三声,在现代汉语里,平,包括阴平、阳平;仄,包括上声、去声。仄,从字面理解,就是不平的意思,平的对立面。写诗填词作曲,巧妙地运用平仄,使这两类声调有规律的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变化多样,不致单调,念起来可以产生音律美。

那么,平仄在诗词曲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简单说,就是: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平仄在对句中与本句比是相反的;

为了便于直观,本书中用“平”表示平声,用“仄”表示仄声,用“�”表示可平可仄,用“�”表示可仄可平,用“上”表示上声,用“去”表示去声,用“(韵)”表示韵脚,读者一看即明。

为了说明平仄的规律,这里举几个例子看看:

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中:

山牵别恨和肠断,(别,入声,九屑)

水带离声入梦流。(入,入声,十四缉)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安石《咏竹》中:

人怜直节生来瘦,(直,入声,十三职;

节,入声,九屑)

自许高才老更刚。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毛泽东《和郭沫若同志》中: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述这三联诗句,从本句看,先是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而且都是平起仄收句。平平后面跟仄仄,仄仄后面是平平,最后一字又是仄。从对句看,先是仄仄,跟着平平;

然后又是仄仄,最后是平。不难看出,本句中是平仄交替,对句中是平仄与本句相反,亦即对应。这三联诗句,从形式上看,平仄对得特别整齐。需要稍加提示的是,“山牵别恨和肠断”中的“别”字,“水带离声入梦流”中的“入”字,“人怜直节生来瘦”中的“直节”二字,古时都是入声字,因此属仄声。如果按今音来读,除“入”字归于去声之外,另三个字都归于平声,看上去就好象唐代罗隐和宋代王安石的这两句诗不合平仄,其实不然,而是合平仄的。这一点,与前面提到的由于字音变化的关系,有的诗句中好象不押韵的问题,是一个道理。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欲读古体诗词,一定要过好区分入声字这一“关”。可参看本书附录中入声字的变化。

上述三联诗句,从句形和词义上看,对仗也特别工整,完全可以说是很好的工对。这就充分体现了律诗的对仗美。下面,就来说什么是对仗

回答5:

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重要术语。依照四声,将文字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包括平声;仄,包括上、去、入三声,在现代汉语里,平,包括阴平、阳平;仄,包括上声、去声。仄,从字面理解,就是不平的意思,平的对立面。写诗填词作曲,巧妙地运用平仄,使这两类声调有规律的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变化多样,不致单调,念起来可以产生音律美。

那么,平仄在诗词曲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简单说,就是:

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平仄在对句中与本句比是相反的;

为了便于直观,本书中用“平”表示平声,用“仄”表示仄声,用“�”表示可平可仄,用“�”表示可仄可平,用“上”表示上声,用“去”表示去声,用“(韵)”表示韵脚,读者一看即明。

为了说明平仄的规律,这里举几个例子看看:

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中:

山牵别恨和肠断,(别,入声,九屑)

水带离声入梦流。(入,入声,十四缉)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安石《咏竹》中:

人怜直节生来瘦,(直,入声,十三职;

节,入声,九屑)

自许高才老更刚。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毛泽东《和郭沫若同志》中: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述这三联诗句,从本句看,先是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而且都是平起仄收句。平平后面跟仄仄,仄仄后面是平平,最后一字又是仄。从对句看,先是仄仄,跟着平平;

然后又是仄仄,最后是平。不难看出,本句中是平仄交替,对句中是平仄与本句相反,亦即对应。这三联诗句,从形式上看,平仄对得特别整齐。需要稍加提示的是,“山牵别恨和肠断”中的“别”字,“水带离声入梦流”中的“入”字,“人怜直节生来瘦”中的“直节”二字,古时都是入声字,因此属仄声。如果按今音来读,除“入”字归于去声之外,另三个字都归于平声,看上去就好象唐代罗隐和宋代王安石的这两句诗不合平仄,其实不然,而是合平仄的。这一点,与前面提到的由于字音变化的关系,有的诗句中好象不押韵的问题,是一个道理。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欲读古体诗词,一定要过好区分入声字这一“关”。可参看本书附录中入声字的变化。

上述三联诗句,从句形和词义上看,对仗也特别工整,完全可以说是很好的工对。这就充分体现了律诗的对仗美。下面,就来说什么是对仗。
古代唐诗,上下两句,
词语必须平仄对应,
俗话说的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诌。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
就成了: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用拗救,
要注意的是,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