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家人上门女婿的风俗

2024-10-31 04:21:1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客家婚俗传统而温情,其中的“六礼仪式”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民族独特的追求幸福的过程:
  1、说亲
  男方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做媒,寻访适当人家未婚女。媒婆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品貌等。若女方父母同意,便可进行相亲,这就是当地所谓的“探人家”(客家方言:“看家门”)。一般情况下,“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其人品和家境。而男方需设宴款待女方亲人,并赠送红包和礼品。在古代,女方的女儿不参与这一程序。若双方无异议,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不过近代以来,女子也可以参与到“看家门”一程式中,这诚然与女性的解放有很重要的关联。
  
  2、送定(札定)
  说亲成功后,女方父母提出条件,如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而男方则提出要妆奁若干,此时将由媒婆在男女双方间调商定。需注意的一点是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即“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笔者认为:这无疑是古代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侧面例证。此外还规定: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如果家境允许,也有规定要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这一个仪式结束之后,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其言行皆要遵行一个有夫之妇的准则。笔者采访得知,古代的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人,男女双方除了一般需送的礼品外,还要送一公和一母两只“兔子”。“兔子”是用猪肚翻个面,塞入米糠制成,再做上耳朵、眼睛,形象逼真。女方收下公的一只,回给男方一只母的。俗谓“过了兔子礼即可吐子吐孙”。
  
  3、报日子和送聘金
  所谓“报日子”,即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在结婚前的一个月,男方要将聘金送给女方。传统的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要求是以“九”结尾,图其谐音“久”的吉利,意为两人从此天长地久。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也有些地区要求男方要做大肉圆送给女方,并分赠亲朋好友,以示双方已经结缘。
  
  4、盘嫁妆
  按传统的客家风俗,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额外加上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极尽炫耀。在客家婚俗里,送嫁妆的人叫“青娘”,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盘嫁妆的时间在日间(白天),具体日期因各地而有所不同——城市盘嫁妆的时间是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而农村则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在广东及海外客家人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别开生面的“蔬菜嫁妆”之俗。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郑重其事地把一些谐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等,逐样用红绳或红布条捆扎,作为陪嫁,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更有趣的是客家还有用“长命草”为陪嫁的习俗。长命草为一株野草,用红绳扎好,陪嫁到夫家,挂在洞房床头竹篮里,第二天栽于菜园中,以示扎根。
  
  5、接亲与送亲
  接亲又称“迎亲”,古时这一仪式多在白天进行。男方在要准备猪头、鸡公、鱼及香烛、喜炮,然后到女方家中接亲。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为此,“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要注意的是同去接亲的人要双数。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女方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谓之“无块席”,婿郎、陪客稍微动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双数,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到男家后,若入门时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门外等待。入门时,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相撞”。跨进大门槛时,由厨子杀一只公鸡,叫“拦门鸡”。一些乡间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头,新娘踏着米筛进入新房。
  近代以来,一些地区的客家人在迎亲中有“拖青”之俗,即花轿后面有个人拖着一条寓为百子千孙的榕树枝。当花轿在路上遇上别家的的花轿时,便按俗规互相调换树枝,双方回祝多子多孙,俗称“换青”。然后各自拖回家中,把榕树枝抛到自家屋瓦背上,借榕树多子之意,有些地方则互换红花。这一风俗至今仍在河源一带盛行。
  
  6、拜堂与吃面碗鸡、交杯酒
  拜堂是结婚姻最后的仪式,新郎、新娘首先是同拜天,然后再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西有讲究,城关一般是放四个柚子,上贴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乡间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还有尺秤、算盘、剪刀之类,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会算;另有一盏红灯,取“添丁”之意。
  拜完堂后,是宴请宾客,称“喝喜酒”,礼节甚为隆重。一般情况下,婚宴设于厅堂,桌位分尊卑。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宾客,新郎须一一到他面前恭请并带到规定的席位,奉献碗筷。宴席则由新娘家长礼请宾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为上宾,坐首桌首席。女方来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嫁女他们来了,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斟酒从母舅开始。
  闹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
  不少地方旧俗有圆房验贞之陋俗。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在三朝回门时随送烧猪以示新娘贞节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为此而感到骄傲。“吃烧猪”成了新娘子是否贞节的代名词。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门,女方父母翘首盼望,在看到随来的“烧猪”时才放下那颗久悬着的心。女儿是守身如玉的处女,婿家已表示对她满意了,父母才为女儿终身有托而感到欣慰。对此旧俗,清人俞溥臣以诗嘲讽此恶俗:“闾巷谁教臂印红,洞房花影总朦胧;何人为定青庐礼,三日烧猪代守宫。”虽送烧猪,但烧猪破截去尾巴或剥掉猪皮,女家也会视为奇耻。
  请三朝:也叫“回门”,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有的乡间,娘家过几天邀一些亲戚(妇女)至女儿家中做客;有的结婚满月时,做母亲的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男女亲家各择定日期,设盛宴互相请酒,谓之“上门”。这些喜庆的余音,可以加强两家之间的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