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云(1884~1962)爱国民主人士。原名登云,字志舟。彝族。1914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历任云南都督府副官、NB158飞军队长、大队长、团长、柳州警备司令。1926年起相继任云南省务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军长、云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滇黔绥靖公署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主张抗日,主持修建滇缅公路,组织滇军北上抗日,为抗战胜利作出过贡献。1945年,调任军事参议院院长、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48年12月去香港。1949年8月13日,与黄绍?等44人在香港发表《我们对于现阶段中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表示脱离国民党,拥护中国共产党,对和平接管云南做了不少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卢汉(公元1896~1974年),原名邦汉,字永衡,昭通人,彝族。为龙云手下的重要人物。抗日战争时期任第60军军长,参加台儿庄战役,后任第13军团军团长、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抗战胜利,率滇军主力赴越南接受日本投降。1945年10月龙云被迫下台后,调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云南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任云南省临时军政委员会主任、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等职。卢汉继龙云之后,在民国时期执掌云南军政大权4年多, 为新旧政权交替之际的重要人物。
罗炳辉,1897年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彝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牛马不如的农奴生活。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但因对军中腐败现象不满和对旧制度的刻骨仇恨,他很快接受了进步思想,于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率部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纵队长、军长等职,在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中,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所部参加了龙冈、广昌、莲塘、南雄水口、建黎泰、黄陂、草台岗等战役战斗,连战连胜。在完成艰险任务中,智勇兼备,屡立战功,曾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二等红星奖章。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9军团军团长。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过闽江。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途中屡担重任,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北上,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中央军委赞誉红9军团为“战略轻骑”。
抗日战争初期,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后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等职,为巩固和扩大淮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虽身患重病,仍亲临前线部署作战。1946年6月21日在兰陵时突然病情恶化,不治逝世。罗炳辉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要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
殷禄才
1935年在郭家村一带组织农民武装。193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命组建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任支队长。
中文名
殷禄才
外文名
Yin Lucai
别名
骡子
出生地
云南省威信县郭家坟
出生日期
1912
个人简介
在极端艰难险恶的环境里坚持游击战争达12年,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1946年底,国民党政府指派中央军七十九师,在航空七团、川滇黔3省7专区24县的地方反动武装的配合下,对云南支队进行“围剿”。因敌我力量悬殊太大而失利。1947年3月,殷禄才在威信县卫靖司(今三桃斑竹)关子洞壮烈牺牲。[1]
人物特写
殷禄才,1912年出生于云南威信县。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威信。受红军的影响,殷禄才在家乡组织起10余人的农民武装,开始了武装斗争的游击生涯。同年秋,殷禄才找到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和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要求给予指导和帮助。边区特委和纵队对他进行了启发教育,鼓励他继续开展武装斗争,和纵队保持联系。1936年,经过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战斗锻炼,殷禄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领导的武装被命名为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支队。遵照特委与纵队的指示,云南支队坚持开展游击战,转战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20余县,打击国民党区乡政权,剿灭拦路抢劫的土匪,铲除地霸武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开辟了以郭家坟为中心的滇东北革命根据地;支队还多次配合纵队的军事行动。成为三省边区国民党政权的“心腹大患”。
1937年1月,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主力在国民党重兵“会剿”中失利,殷禄才率云南支队突围至四川珙县坚持斗争,拒绝了珙县县长的“招抚”。1938年春,殷禄才服从团结抗日大局,把支队番号改为川滇黔边区抗日后援军云南游击支队,组织民众开展生产劳动,支援抗日,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暂停攻打国民党地方基层政权,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殷禄才还采取以兵屯田的办法。平时寓兵于农,战时集中打仗,创造了劳武结合,地方游击武装与民众力量相结合的方式,使支队的基本队伍得到巩固和发展。到抗战结束前夕,已拥有武装400多人,组建了司政后3个部门,下辖8个大队16个分队,加上外围组织有近千人的武装,殷禄才被称为“济贫林军”总司令。
云南支队的发展壮大,引起了国民党云南地方政权的注意。敌人多次重兵“围剿”这支队伍,都未能奏效。1946年秋,国民党重庆行辕奉蒋介石训令,授权国民党中央军整编七十九师负责统领云贵川三省边区驻防部队及5专区24县地方民团,限时“围剿”云南支队。1947年2月,各路敌军倾巢出动,扑向郭家坟。由于敌众我寡,大部人员在敌人的梳篦“清剿”中壮烈牺牲。殷禄才坚持战斗到最后时刻,为了不当俘虏,他将剩下的最后一颗子弹顶进枪膛,怒视敌人,饮弹自尽,壮烈牺牲,时年35岁。至此,云南支队也以其与敌血战到底的壮歌结束了它的光荣历史。
潘朔端(1901~1978)字孝源。云南威信人县长安乡人。 黄埔军校四期毕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任昆明市市长。 1929年回滇担任云南军官候补生队中队长,后与大队长卢浚泉和副大队曾泽生一起,编唱《吃饭歌》,还创办了《新武力》的校刊,以宣传“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思想,以致遭到了蒋介石的以“异党”为罪名的查办,候补生队解散。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六十军一八三师团长,在台儿庄战役中带领先头部队奋勇杀敌,裹伤指挥作战,坚守阵地至后续部队到达,立下战功,被授予一级宝鼎勋章。还参加过武汉会战,长沙会战。 于1940年底升任一八三师师长。1943年,任暂编第二十三师长。1945年9月,入越南接受日本投降。在此期间,杜聿明奉蒋介石之命,在昆明发动了“倒龙”的“小偷式的政变”。不久调任一八四师师长,于1946年4月间,从越南直接海运到东北参加反共内战。184师下设551团,552团团长魏英及师部,550团。副师长郑祖志,参谋长马逸飞,秘书王世臣。 1946年4月接替第52军防务,五五一团驻鞍山,五五二团和师部驻辽宁海城,五五0团驻大石桥和营口。归新六军廖耀湘指挥。5月率部举行起义,成为内战初期第一个起义将领。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北民主同盟军军长、东北嫩江军区副司令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副参谋长、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共昆明市委常委、昆明市市长、昆明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一至第五届昆明市人大代表、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省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他担任市长的20多年间,重视和关心城市建设,建树颇多,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好评。
罗炳辉(1897-1946),是一位从农民出身的普通士兵成长为统率千军万马、屡建战功的杰出军事家,是共和国早早陨落的将星,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
罗炳辉,1897年出生在云南彝良一个汉族贫苦家庭,从小过着艰苦的生活。1915年入滇军当兵,作战勇敢,从士兵升至营长,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在江西吉安领导靖卫大队士兵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团长、旅长、第六军第二纵队长、第十二军和第二十二军军长等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不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率部参加广昌保卫战,并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途中屡担重任,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北上,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中央军委赞誉红九军团为“战略轻骑”。 抗日战争初期,曾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1940年后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第2师副师长,1943年起任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为创建、巩固和扩大淮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虽身患重病,仍亲临前线部署作战。1946年6月21日在兰陵时突然病情恶化,不治逝世。罗炳辉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要为劳动大众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 遗体安葬在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的题词。 罗炳辉枪法极好,膂力很大,善于练兵。
龙云 卢汉 罗炳辉 潘朔端 殷禄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