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候的关羽是忠义之人吗?

2025-05-05 18:44:4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三国中每个国家都有非常忠义的人的人,魏国的郭嘉,荀彧,荀攸,毛玠,许楮,张辽,徐晃,邓艾,……等等:东吴的张纮,阚泽,诸葛谨,鲁肃,周瑜,程普,黄盖,周泰,太史慈,甘宁……等等:西蜀的诸葛亮,蒋腕,邓芝,马良,张关赵,黄忠,王平,廖化,马岱……等等,如果要选个最忠义的人,那太难了。我觉得,在打了败战,需要断后的情况下,那个负责断后的将军应该算是最忠义的人。不够忠义的人是不会被委以此任的,不够忠义的人是不可能会有如此勇气去担当的。
二、关羽忠义的内涵及特点

忠义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组观念,
是数千年封建社会中
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
是思想道德行为的准则。
忠、
义这两个概念有一般内涵和
特定内涵两个方面。从一般的涵义说,忠是指对别人尽心竭力,如“为人谋而不
忠乎”;义指的是合理的,如“信近於义”。从特定的内涵说,忠就是对君王尽
心竭力,
对君王绝对服从;
义,
是指对别人,
尤其是对朋友讲究信用,
永不变心。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以义重如山而闻名的绝伦超群的人物,义是
他最突出的美德,被清代毛宗岗称为“义绝”。对于关羽的义,我们应当怎样去
认识呢?美国汉学家罗伯特·鲁尔曼认为,关羽的义“事实上有多方面的涵义,
彼此很容易纠缠不清,成为解不开的死结”,“尽管官方传记编写人如何解释,
这位英雄人物仍表现出人生的复杂。”
(《中国通俗小说与戏剧中的传统英雄人
物》)他的这一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曾经历了几个世
纪的漫长过程,
因而获得了历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他身上,
融聚着我们民族特有
的传统道德观念和精神,反映了古代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

关羽的忠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突出桃园之义;
二是强调个人道德品
质修养。

关羽信守桃园之义,
书中主要是通过他和刘备、
曹操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来
体现的,这就是“关羽降曹”至“古城聚义”这几回的内容。

关羽降曹历史上确有其事,《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建安五年,曹公东
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说明关羽曾被曹操活捉过。到了《三国志平
话》

关羽降曹就有了具体情节。
先是关羽被困于一孤山,
再是张辽劝降,

“关
公自小读书,看《春秋左氏传》,曾应贤良举„„曹公爱之”的美言下,关羽提
出降汉不降曹等三个条件。
这就要说明他不是被打败活捉的,
而是暂时栖身。

是关羽这样的英雄主动投降毕竟脸上无光,
他投降的原因也不太明确,
缺乏说服
力。于是在《三国演义》中,演变成关羽真正为义而降:张辽先去说降关羽立即
以义拒之:“吾今虽处绝地,视死如归”,“吾仗忠义而死”,态度异常鲜明。
张辽则抓住关羽“义气深厚”的特点,针锋相对地摆出战死而造成的三大不义:
一是“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而今欲死,必背当年之誓;二是
“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托”,“兄负却使君倚托之重”;三是“不思期共使君
匡扶汉室,拯救生灵”。如此看来,拼命而死是有负于刘备的,为大不义,不死
才能与刘备共同实现桃园之誓,才是大义,而要不死,只能投降。但是关羽是一
个英雄怎能轻易投降呢?于是关羽理直气壮提出三个条件:
“降汉不降曹”;养
赡二位嫂嫂;“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总之,是有条件
的投降。

关羽降曹是否失节呢?关羽所处的三国是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
正如书中人
王粲所说,是“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各
派政治势力为了称霸中原而殊死争斗,
耍尽阴谋诡计,
互相欺骗和利用,
今日为
友,
明日为敌的现象屡见不鲜。
即使刘备这样的仁义之君,
不也是先后投奔过刘
恢、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吗?这正是时势使之然。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
关羽投降曹操也就不足为怪了,
更何况关羽降曹只是权宜之计,
最终还是为了回
到刘备的身边,对这一点他并不隐瞒,而是严正声明,光明磊落。关羽这样做,
不但取得了刘备、
张飞的谅解,
也被曹操所接受,
这正是关羽高于其它忠义之士
的地方,
也是他赢得重义美誉的原因。
关羽有条件的降曹,
是长期以来人民群众
根据自己的愿望加在关羽身上的,这对强化关羽重义性格是关键的一笔。

如果到此为止,
关羽的义还是表现得不够充分,
于是便又敷衍出不见史籍而
流行于民间的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曹操为了留住关羽,千方百计地
对他施以厚恩,
“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送金银美女,封侯赐爵,还特
意赠送异锦战袍和赤兔马。
但关羽却把旧袍罩在所赠新袍上,
不忘
“兄之旧赐”

获赤兔马,
也是因
“若知兄长下落,
虽有千里可一日见面”
而喜悦。
这两个情节,
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和关羽之间若即若离的复杂微妙的关系。
处在曹操厚恩之下的
关羽,如果只是一味地无动于衷,那就不是“义气深厚”了。故书中又写关羽虽

“心在汉”

却也并非没有思想斗争,
他曾对张辽说:
“吾足知曹公待我甚厚。
奈吾受刘将军恩厚,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可见他内心还是很不安的,因此他
要“立效以报曹公,然后方去”,否则就不是重义之士。关羽为曹操杀了袁绍大
将颜良、文丑,但仍感到“尚有余恩未报”。当他最后离开曹操时,留下一封饱
含深情的辞信,
流露着无限的感慨:
“三思丞相之恩,
深如沧海,
返念故主之义,
重若丘山。去之不易,住之实难。事有先后,当还故主。”这才是重义的关羽离
开曹营时的真实的思想反映,
足以说明他在曹营确实经受了一场忠义的考验,

惟其如此,才更显现出他对刘备“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披肝沥胆之志。

在封建伦理道德中,君臣关系属于“三纲”之首,它的具体体现就是忠。孔
子说:
“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事君,能致其身”,
(《论语·学
而》)都是要求臣对君尽忠,死而后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
“君为臣纲”一
直被奉为万古不变的最高信条。
在封建道德观念中,
忠又常和义联系在一起,
义,
有时指兄弟关系,“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有时也指君臣关系。在《三
国演义》
中,
忠义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不但是区分正面人物、
反面人物的主要标志,
而且是维系尊卑上下、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按照封建正统观念,
忠又是
高于义的。关羽的忠义观却是“忠中有义,义中有忠”,而且又常常是义在忠之
上。关羽为了刘备,不但做到“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而且还过
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历经艰险投奔了刘备。最后他兵败麦城,在性命攸
关之际义正辞严地回拒了诸葛瑾的劝降,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
竹可焚而不可改
其节”,“身可损,名可垂于竹帛也”,终于为刘备尽义而死。很明显,关羽对
刘备的义,
包含着一个新的因素,
这使它从维系尊卑上下关系的原则中下降到一
般人中间,
成为他们在患难之中互相扶持、
同甘共苦的精神纽带,
这不能不是对
“三纲”的突破。

回答2:

由深圳张大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广东梦成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使命:提升人的品行和修养;价值观:育人、娱人;

回答3: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