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为余秋雨在文坛不是很受待见。
有些学者认为余秋雨曲解了历史,用狭隘的眼光分析问题。余写过很多游记,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文化苦旅 》夹带了部分的偏激观点,往自己脸上贴金。《苏东坡突围》文风新颖犀利,但写多了就泛滥了,东西越写越离谱,以至于有些人对他产生了反感。
2、因为余秋雨疑似“诈捐门”。
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时,有人指出余秋雨“虚拟虚构捐款”,骗取公众的爱戴和同情。面对质疑,余秋雨没有拿出收据、证据澄清,而是指责他人的造谣之声,引得大量学者和作家群起攻之。后期由都江堰方面证实:余秋雨确实捐赠了价值远超20万元的图书。解释了误会。
3、随着名气的增长,心态改变,犯错不改。
余秋雨在过去那个特殊的疯狂年代里,曾经有过劣迹,但他不站出来承认错误,检讨过往。百般文过饰非,为一个错误犯下一连串相关的错误。
但不管怎么说,富有才气的余秋雨仍然在比较刻苦的为文。致力于书写的《中国文脉》,也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些重现和构思。
因为人们的嫉妒,很多的人见到他那么优秀,那么自然也就会招黑,会让人在背后议论,这一议论的多了,那么就会有着很多的传闻。
很多时候正是由于各种不同的传闻,才会使得一个原本优秀的人,会变成一个让人讨厌的人,无疑余秋雨就是这样的人,他就是属于那种自己有本事,而且让人嫉妒的人。
其实早在他的散文作品还没有出版之前,人们根本都不知道这么一个人,可是由于他的散文作品横空出世,一下子把人们给惊住了。正是由于在散文上的成就,这也就使得一些专家不开心了,他们自己写不出那样的作品来,于是就跳出来骂。
认为余是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品格十分低下的人,说的是他抛弃了前妻,娶了一个比自己小的女人,但是人家那可是离了婚再娶,从这一点上来说,那无可厚非,毕竟两个人没有感情,那没有了感情,离婚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可是那些专家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在上面大做文章。由于前面有了那些专家大做文章,于是一些不明就里的人,也就在后面跟着,这也就造成了余一直招黑的原因,使得他好像很让人讨厌。
一些人出于对其名声的嫉妒,便从余秋雨的书中玩命地寻找文史疏漏,一旦得手,拼命开骂,而余秋雨又不予理睬,所以越骂越凶;
并非所有人都会从上述心态出发对待余秋雨,严肃客观的评论者大有人在。余秋雨成名之初,他得到了太多太高的赞誉,普通读者更已将他视为一代大师,此时,评论者如果再发掘和指出他的成就和价值,对其做这样那样的肯定,又如何能显手眼和水平?都说好的,就要指出其拙劣处;
都说差的,就要指出其优良面,这也是评论界存在的意义,这样才是评论界未人云亦云辜负职责。于是,负面评价汇聚成潮。
一些自命不凡人不欣赏余秋雨的散文,便认为他故作文人姿态,以文化的名义玩弄大众,实际上是一个伪精英,所以批判;
余秋雨名气太大,有一些人想对他进行批判,达到炒作自己的目的;还剩下的一些人就是精神有问题,人格属于没事找抽型的胡乱造谣生事。
因为“诈捐门”和抛弃自己的妻子。
1、“诈捐门”
余秋雨的“诈捐门”事件出现时众人皆知,《北京文学》杂志编辑萧夏林、著名作家易中天发表博文,对余秋雨为灾区捐款20万元提出质疑。
时隔9年,他再次讲起了当时的心路历程:当时灾区的孩子遇难以后,他们的课本还在,我正好翻到一篇文章《都江堰》,是我的文章,我当时就掉眼泪了。
所以我必须要捐书、捐图书馆。这三个图书馆用了我和妻子两年多的全部薪水,只不过他们在红十字会没查到我捐款的记录,所以就认为是诈捐。
2、抛弃妻子
李红在帮丈夫整理书桌时,突然发现稿子中夹着一封余秋雨写给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员马兰的信。信中缠绵的情话让她顿时惊呆了,也一下子明白了丈夫冷淡自己的原因。
1992年7月,李红含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8岁的女儿由她来抚养。面对善良的前妻,余秋雨落泪了,他愧疚地说:“是我对不起你,以后孩子上学、成家等一切费用由我负责。你有事的话,也尽管来找我。”
因为有人眼红他的成就,说他抛弃自己的糟糠之妻,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老婆,觉得他抛弃了前妻,是一个非常虚伪的人。实事求是地说,余秋雨早已和自己的前妻没有感情,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余秋雨一直被人骂,这一种骂之后,他的作品也遭到了各种各样的攻击。
有人认为,他只不过是拿着一张地图在写他的作品,并不是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说这样的话,其实一点也不可信。
其实无论怎么去评论,余秋雨都是当代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那些散文,写得行云流水,语言流畅,逻辑缜密,不仅有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也有着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