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着眼点很有意思。毕竟将如此沉重的棺木升到几百米的高空进行安葬,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古人会发挥什么样的聪明智慧,解决这一难题呢?
(一)为何悬棺
1.地理原因
悬棺大部分都出现在长江中下游或者靠近沿海的地区,那里气候潮湿,如果棺木埋入土里很快就会腐烂朽化。再者,棺木远离地面也可以使遗体不受野兽侵扰。所以,为了完好地保存亲人的尸骨让逝者安息,古人利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启了悬棺葬。
2.避免战乱
关于悬棺的最早记载是出现在三国时期,当时由于战乱频发如果实行土葬,陵墓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战争的打扰,或被盗掘或被破坏,为了不使离去的亲人再受扰,所以很多人就把去世的亲人安葬在悬崖之间避免战祸。
3.精神信仰
在某些少数民族心目中,将棺木放在高处,似乎更加有利于接近心目中的天国,为了让灵魂更快地升入天空之上,庇护后人,所以很多人选择死后将其尸身放置于棺木中,悬棺于高山之上。
(二)悬棺之制
所谓悬棺,就是将盛放有尸体的棺木安置于悬崖之上的做法,这其实属于崖葬的一种,是中国南方地区古代少数民族常用的葬俗之一。
而在重庆地区的巫溪县共计发现棺穴274座,其中以巫溪荆竹坝悬棺群最为典型,分布于高出河面100-400米的悬崖边上,现存悬棺24具。这些棺木大多成组排列,直接搁置于岩壁狭窄而绵长的平台上,上面岩石突出,形成了天然的岩棚,可以遮风挡雨。
而这些棺木则为整块楠木挖制而成,棺盖与棺身以字母榫叩合,制作比较粗糙。
悬棺的重量,根据考古现场考察的情况来看,荆竹坝第18号是其中体积最小的,“实称80公斤,若连同两具尸体和随葬物品,总重量绝对不低于150公斤”。
(二)悬棺之法
对于如何将悬棺抬升至高处,其实学界早有研究,以四川大学考古系对于悬棺的考察成果来看,对此提出了四点设想。
一是化零为整,即事先在崖底就把棺材分为棺盖、底板、椁板等几个部分,然后分别运送到悬崖上,然后在崖上组装成型,再送尸体入棺。
二是吊运上崖,即直接把装有尸体的棺材吊上悬崖,有的棺木上有耳,孔洞。有的额崖顶边缘则保留着牛鼻孔痕迹,可能都是为了便于吊运棺木。
三是横行崖上,即在有水平层理形成岩缝的地方,可以沿着岩缝横行,直接运送棺木。
四是利用孟良梯,即在绝壁之上人工开凿方形石孔,一个接着一个,自上而下形成“之”字形排列,然后再石孔中插入木棒,如同阶梯一般,人们则在其上进行通行与搬运。
总结:悬棺的升置方法,的确是一个谜团般的存在,而在不同地区可能采用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具体方案的施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地地质条件如何。
它广泛分布于四川、贵州等西南地区,现在依然有不少这样的遗迹遗址。在四川珙县,至今仍然有多达250具悬棺,静静地停留在洛表镇的一处悬崖上。长江三峡的两岸,也有超过300处悬棺古迹。贵州安顺的紫云格凸等地,考古学者也在崖壁洞穴里,发现了600多具棺木。
这些悬棺葬不外乎三种形式,一种是木桩式,就是在悬崖峭壁上嵌入木桩,将棺木置于木桩之上;二是凿岩式,古人们凿岩为穴,将棺木放置于内。三是岩洞式,古人寻觅一处干燥通风的岩壁洞穴,把入殓后的亲人放入洞内。不管是哪种方式,这些悬棺都一律架设在远离地面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的悬崖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悬棺古迹。
古时候的僰人讲究“生以山居,死当山葬”。因此有学者认为,珙县悬棺就是最早的僰人留下的。后期的僰人流落四方,到达了与四川相邻的贵州,也将这一丧葬习俗带到了那里,同样留下了一处处迷雾重重的悬棺遗址。
据考证,这种丧葬风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其历史非常悠久。不过,当我们抬起头看着峭壁之间的棺木,不禁会想起一个问题,在科学技术极为不发达的时代,古人是如何将棺木放进去的呢?
我们以江西鹰潭龙虎山为例,那里的悬棺更是让人感到十分困惑,数以千计的棺木全部都被放置在悬崖峭壁之间,距离地面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之高。放置棺木的悬崖表面极其光滑,根本没有立足的地方,更不要说将棺木放入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底下就是泸溪河,河流湍急。在泸溪河上乘坐木船,向远处眺望,可见那些棺木犹如一条条刀疤,隔断着整座山峰。
其实不是,据《云南志略》记载:“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意思是说,将棺木放置于悬崖之间,只是为了让它尽快的坠落下来,以图吉利。写到这里,我甚是觉得古人很皮,非常皮。当然,这是云南湘西等地区的悬崖木桩式,用木桩打入悬崖上,然后将棺木放置于木桩之上,然后坠落下来。
一千多年前,宋代朱熹就发出过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当代历史学家郭沫若也发出了“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看”的的感叹,表示无法用科学来解释这种悬棺墓。为了解开这个千古之谜,龙虎山管理局曾经悬赏30万元,但至今都没有得到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有研究悬棺数年的专家也坦言道: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啊!
如今,最可靠的一种推测便是古人采用了滑轮装置,将棺木吊起来,然后将其放入悬崖峭壁间。事实证明,这种办法的确有效,还龙虎山上,藤条生长旺盛,可以将其打结晒干在作为缆绳固定棺木,其拉力也可以将棺木吊起来。但是为何峭壁上没有定滑轮的痕迹,很多人都给不出解释,所以普遍认为千年悬棺之谜仍然没有被完全破解。
关于这个问题,就留给我们的孙子后代去解决吧,或许,凭借以后先进的技术可以破解出古人究竟用的何种技术。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市南郊,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龙虎山里面的山峰很多,最奇特的就是在悬崖绝壁上的仙水岩一带有很多岩洞,洞里面有一百多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岩墓悬棺。这些悬棺距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现在的人都思考,这高的悬崖,那沉重的棺木是如何放上去的?科考人员也在研究。这成了千古之谜案。悬棺之谜,大致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地势的变化。就是放棺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那么高,人们可以很轻松的放上去。经过长时间的地势运动,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非常高的悬棺。
二、有部分地区有这样的习俗。事先将棺的材料通过高处悬下来的绳索,将材料一一的放置在高处,然后进行加工,人走之后,再将人放进去。
三、就是直接通过绳索将棺吊升至那个高度。 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
四、更有甚者,传言是外星力量所致。这个也只是听听而已。
其实我个人认为用现在的地貌去想象古人,这本身说是一种错。
也许在2500多年前这一处的石崖前不像现在这么高。他离地面并不高,崖下是平整的土地,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把棺木放进岩洞。
后来,因为地貌的变化,水势的滚流,崖下出现了河道。河道在自然的山洪暴发,雨水的冲涮下,越发的深,就过样越冲越深,山崖也就越来越高。在河水的冲涮之下,再过2500多年那悬崖将会更加的高,高到后人更感觉奇怪。更无法明白古人是如何将棺木弄上去的。
所以说,那悬崖的高是雨水河道冲涮的结果。古时候并没有现在那么高。
其实,这现象一点都不难理解。就现在,你会发现,一下雨,平地就会被冲出一道道沟沟。雨下的次数越多,那沟沟会越冲越深。两过的“崖”会越来越高。同理,龙虎山里面的山峰很多,经2500多年雨水河道的冲涮,沟越来越深,那悬棺之崖也越来越高、那崖下的河道深潭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不要拿现在的地貌去想象和2500多年是一样的,错了,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