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字在古汉语中都有什么意思

2024-11-16 12:00:2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这里而是然而
而一般不表因果关系
除了一些特殊情况,这些特殊情况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断它的用法

回答2:

(一)连词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②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 “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捕蛇者说》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④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⑷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⑸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才”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②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⑹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例: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②君子博学而参省平己。《劝学》

⑺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例:

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⑻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代词

通“尔”,你(们),你(们)的。例:

①而翁归。 《促织》②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三)衬足音节,即“而”的几种复合词

⑴‘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②如是而已。《卖油翁》

⑵‘而后’然后才,方才。例: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⑶‘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⑷‘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柳毅传》

 (四)动词

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