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吧,飞蛾就算牺牲也要飞到有光的地方,为什么昆虫具有这种趋光性呢,原来,夜行昆虫为了保持航向不变,就经常以一个亮点作参照物,如果把地球自诞生至今算作24小时的话,那人类的诞生只有其中区区6秒多一点,在这6秒多一点以前世上只有月亮和星星,昆虫就以月亮和星星发出的光芒作为参照物,月亮和星星所发出的光线是平行光线,所以那时昆虫的飞行路线是直线的,后来人类诞生后,发明了灯火,昆虫就误把灯火作为参照物,而灯火的光线是辐射光,于是昆虫的飞行路线就不再是直线而是螺旋线了,于是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昆虫在路灯下大量聚集,并且飞行路线呈不规则性。
现代研究认为,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与其导航方式有关。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且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交;而灯火会让它们误认为是月亮,结果就会以螺旋形渐近线的轨迹飞向灯火。
也不是所有的昆虫都有明显的趋光性,一般夜间飞行的昆虫比如飞蛾、蚊子、苍蝇等趋光性都很强,具有趋光性的昆虫中,他们对光线的反应性也不一样,有的一看见光就飞过去,有的要过一会儿才会飞到光源那里。人们可以利用昆虫的这种趋光性来消灭害虫,比如紫外线捕蚊灯就是利用昆虫的这种特性来消灭蚊虫。
科学家们对此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对此的解释并不统一,关于昆虫趋光性机制的假说较多,其中报道较多的是光干扰假说、光定向行为假说和生物天线假说3种,现在较为普遍接受的是前两者。光干扰假说是指刺眼作用干扰昆虫的正常活动导致趋光,而光定向行为假说则指昆虫趋光是由于光定向行为所致。
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与其导航方式有关。世代相传的趋光性是夜里飞行的法宝。使它们在漆黑的夜里在空旷的田野飞行,不会撞到被黑夜隐藏的电线杆、树干和突起的土堆,因为在有光线通过的地方,也就一定是它们可以飞过的地方。
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且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交;而灯火会让它们误认为是月亮,结果就会以螺旋形渐近线的轨迹飞向灯火。
昆虫的趋光性都是有一定波长范围的,如果光源的波长不在他们所趋的范围之内,就不会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