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知识有限哈,也不是专业的,先总结这么多:
不同的人信念、价值观、性格不同,因此误区也不同,下面的不会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1、“你做……是应该的”
只有父母有义务替你做事,而且到18岁也终止了,身边的其他人没有义务白白为你做任何事。即使有的看起来像,但那也是因为别人喜欢你,接受任何馈赠要心怀感激。
2、“都是我的错”
相比第一种的霸道,第二种更多的是“好人”,经常以他人的好恶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容易忽略自身需求。倾尽全力讨好他人,爱把错揽到自己身上。不太忍心批评,但这的确是自我价值感过低导致的,潜意识里的信念是“我不够好”、“我不配得”。其实,每个生命都有无限的潜力,都值得过灿烂的人生,被这种早期事件造成的限制性信念限制住一生是不值得的。你不一定要做一个牺牲者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成为一个小太阳,照亮身边的人,更好。
3、一味说好话
的确,每个人都渴望被接纳,被赞赏,但赞扬一定要发自内心。另外一味说好话有马屁之嫌,真正好的赞扬让人好的地方得到认可,同时意识到自己的可改进之处。整个过程让人对自己更自信,同时更有动力去进步。有兴趣可以查查“三明治回应”
4、“我不能软弱”
排斥所谓“软弱”的人,其实是惧怕软弱,害怕被人瞧不起,其实自信心并不足。恃强凌弱只会带来更多的暴力,无助于个人的平安喜乐,更破坏人际间的和谐。
5、“我不能出头”
中国讲求“中庸之道”,然而很多人望文生义,扭曲其意。“中庸”不是处于中间水平,不是平庸,而是说选取最适合的,莫走极端,在各个方面进行自我教育以达完善,等等。而很多人唯唯诺诺,不敢去争取应得的,不敢去伸张正义,这实在和“中庸”相去甚远。的确,枪打出头鸟,但是正义就这样被掩埋吗?再说了,如果带动一批正义之士,一杆破枪岂能打得过来?
望补充
我国古代的人性学说: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告子性无善无恶论,世硕性有善有恶论。
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凡是人的精神现象,都可以归之为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简称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