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职业大学是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高职院校,是福建省“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建设的高职院校,2007年面向22个省份(市、自治区)招生。
学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著名侨乡福建省泉州市,占地62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现有土木建筑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电子工程、服装工程、人文社科、经济贸易、工商管理、外语8个系50个专业(专业方向),在校生8000人;有各类实验室65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00万元,建立了14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图书馆藏书70万册。
办学20多年来,学校坚持以学生本位和爱心教育为主要内涵的“黎明教育理念”,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和“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思想,学校的规模质量、效益稳步提高。近几年来,新生入学报到率、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学校的知名度、社会满意度不断上升。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侨建公办”的办学体制,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黎明职业大学创立了独特的“侨建公办”的办学体制,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和海外侨亲两个方面的办学积极性。梁披云、李尚大、梁灵光、胡平等历任董事长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殚精竭虑,吸引了李嘉诚、陈永栽、胡应湘、吕振万等一批著名侨领,共襄学校各项事业。学校现有18万平方米建筑全部由海外侨亲捐建,并设立多项由海外侨亲捐资的奖学、奖教基金总额近千万元,颁发奖励金额累计数百万元。
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学校全面启动“订单式”人才培养工程,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制”培养人才,并探索不同方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合作,建立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公司技术人员来校兼课和员工培训、技术研发合作机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泉州裕昌公司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公司为该专业提供实训指导教师;影视技术专业与泉州先艺艺术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公司投建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室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并承担专业课、专业实践课教学,两项合作共引入企业资金500余万元。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在劲霸、双喜公司设立教学点,为学生创造了顶岗实训与课程教学交替进行的条件,融教学、培训、实训、生产于一体。2006年在鞋类设计与工艺等5个专业实行工学交替的培养方式。学校还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了一批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建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与学生实训,扎实推进能力培养。学校所有专业均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各专业确定核心能力(针对岗位)、通用能力(针对行业)和基础能力,制定实践教学内容和训练标准,通过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各种能力;实行“2.5+0.5”学制,各专业实践教学时数占教学总时数40%以上。建立了职业资格鉴定站,对33个工种进行培训和鉴定,近两年,国家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的专业毕业生双证通过率达100%。
素质高、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技术研发推广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87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96人;博士及在读博士生6人,硕士学位及研究生学历教师101人;具有双师资格或双师素质的教师192人,占专业课(专业实践课)教师的49.6%。学校并聘请了一批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能工巧匠来校任教。教师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等,近三年教师共承担省级科研课题16项、市级课题28项,发表学术和教学研究论文近500篇,主编参编教材36部,承担技术研发和推广项目15项,获得市级以上各类奖励10多项,其中福建省科学技术奖2项。
组建高职教育联盟,搭建闽台高职教育合作前沿平台、海西职业教育联盟。学校牵头组建高职教育联盟,广泛吸纳海峡两岸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建立完善的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交流合作的机制。学校大力推进闽台高职教育的交流、互动,在与台湾永达技术学院、台湾师范大学高职研究所交流互访的基础上,建立两岸高职教育论坛,每年举办一次高职教育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合作开展高职院校师资培训,探索建立教师互聘的渠道与机制;院校间互派学生,学分互认,适当时候联合招生。推动两岸高职教育上台阶、国际化,整合和优化泉州高职资源,建立师资培训中心、职业指导中心、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和对外合作交流中心,院校间实行教师互派、学生学分互认、实训基地共享共用,实现院校之间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加强东西部高职教育合作。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技术优势和资源,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开展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支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研发新产品、新工艺,服务地方经济。学校通过与西部地区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等对口支援院校的联合培养学生、教师与管理干部的互派、挂职交流、技术支持、指导建设等,三年内对口支援7-8所西部高职院校,面向中西部招生达到15%-20%,促进西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发挥海外侨亲的作用,拓展高职教育国际交流的渠道,引进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
当前,学校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7个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构建应用工科、外经外贸两大专业组团,形成贴近社会需求的工贸专业结构布局,探索多种形式的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侨乡优势,汇集政府、侨台、企业、学校四方面力量,统合各种资源,创新特色,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力争把学校建成立足侨台、引领海西、全国一流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