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应该为生活所用。小学生接触到的知识还比较少,所以如果要写这方面的论文,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关于行程问题的各种类型归纳小结;2. 关于图形的镶嵌; 3. 关于空间图形的一些简单结论(例如,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猫冬天睡觉时会把身体缩成一团?从而引出:在相同体积的几何体中,球的表面积最小);4. 关于园林建筑的简单结论(例如:在正多边形的公园内铺设道路要求到各个顶点的亭子处道路长之和为最短,引出:费尔马点等);5. 关于数学谜语的设计(例如:再见吧妈妈---谜底是分母;道路没弯---谜底是直径;待命冲锋---谜底是等号)。等等。
数学生活应用小论文
在小学低年级我对数学的概念只是那些枯燥的公式,乏味的计算过程,但是从我经历了几件件事情让我有了新的认识: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还有在做出一道有难度的题会很高兴,即使没有做出来也会从中看到不足,改正,学习会收获新的知识。
比如说爷爷和我一同乘车去少年宫,我们坐的是七路车,刚好一路车和我们一起发车。爷爷看着窗外的公交车,突然笑着对我说:“我出道题考考你好不好?”
“可以”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你听好了七路车每隔五分钟发一次车,一路车每隔七分钟发一次车。,多少分钟这两路再同时发车?”爷爷说。
稍待片刻,我说:“爷爷,你这个问题不对,在两路车应该在同一个地方发车。”
“哦,我出的题不严谨,数学就要有严谨的态度。”爷爷说。
我想了想,便脱口而出:“这道题应该是求每一辆车相隔的发车时间的公倍数,五和七是互质数,最小公倍数是他们的乘积,5×7等于35分钟。”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作为即将跨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而且要会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也要了解数学的起源,根本。
很多人都以为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可是我一直对他很怀疑,果不出我所料,今天数学课上老师介绍了阿拉伯数字的真正的来历.原来这是一个误会!阿拉伯数字真正的发明者是印度人,因为当时阿拉伯人的航海业很发达 ,他们把数字从印度传到了阿拉伯,欧洲人从他们的书上了解了这种简便的记数方法,就认为是他们发明的,所以称它为阿拉伯数字,后来这个误会又传到了中国.
最后,我很想对印度人说:"谢谢你们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这么大的方便,就因为这样,我很喜欢数学.不仅数字王国很神奇,而且数学的历史知识更是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