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体温是36.0-37.4℃之间波动的,每天的波动范围是在1.0-1.4℃之间。不要在饭后或者活动后或者从高温的环境下回来时测量体温,一般是在上述情况以外安静1小时后测量才能算数。只要人没有任何症状和不舒服均是正常体温。因为体温的标准是根据统计学的原理采取的是95%以上的人群为标准,它不包括少数的另外的5%的无症状的正常人群。从你提供的资料来看孩子的体温已经恢复正常了。不超过37.4℃。不过即使体温在38.5℃以下也没有必要去理它了。
其实人体就象是一个完美而精密的全自动的仪器,它的各种功能之所以完美也是我们当代科技所不能够模拟和完成的。实际上人体生病时需要修复也是人体自己自动完成的,并不是我们帮它或用药物治疗后完成的。我们经常有个误区,认为生病了应该吃药,症状消失了病就好了。其实病仍然存在,吃药后只是掩盖了病情,延缓了疾病的进程,蒙蔽了我们的感觉。最后导致我们破坏了人体的自动修复工作,干扰了清除疾病的机会,以至于小病累积成大病,急性病转换成慢性病,直至到我们年老时疾病缠身,甚至中年时身患绝症。这都是我们不了解人体的这种自我保护功能所造成的。其实发热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与修复功能。在人体修复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提供它需要的修复材料(必须的营养素)就可以了。
发热是人体抵抗力增强的表现,它是白细胞在呑噬和清除人体内的病毒、细菌、毒素和体内垃圾时所发出的集结信号,发热时人体的血流速度加快,可让白细胞在体内快速集结到病患处,有利于清除病毒、细菌、毒素和垃圾并使其动作加快,这对人体是有利的,同时这种活动可以使人体产生抗体,增加以后抵抗疾病的能力。所以在西方国家医师是不用退热剂的,我国现在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才害怕发热。其实我们胡乱使用退热剂后,就使它阻止了白细胞上述这些对人体有利的活动,同时损伤了白细胞,并可以引起白血球减少,这样做对人体是没有好处的,所以退热剂使用的次数越多的人抵抗力越差。同时许多疾病的早期都和感冒差不多,使用退热剂后掩盖了病情,往往使许多病毒性出疹性疾病不易发现而突然病情加重,如果和激素一起用时往往会引起病人死亡。特别是麻疹、水痘和手足口病。这也是临床上常见的病情加重和死亡原因。
在临床上我并不主张病人乱使用退热剂,原因是:假如人体此次生病需要发热24或48小时才能完成它的这次修复任务时,你使用退热剂阻止了它的发热,实际上它没有完成任务,所以休息一段时间后它又会重新再次发热来继续它没完成的工作,你如果反复阻止,它就会反复发热。实际上等于你把它必须完成任务的工作时间给分开拉长了,直到它完成任务为止。所以最好别阻止它发热。这是人体的自身保护反应也是排毒反应。没有什么可怕的,发热是人体抵抗力增强的表现,难道人体自己会害自己吗?我们人体的每一种功能都是处于保护自己而产生的,所以它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危害!只有当它完成任务后体温就会自动降至正常。所以你没有必要担心孩子的体温。它会自动恢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