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少时家贫,并无固定学塾教师。那时候似乎没有学堂,但是有老师存在。但比如说老子和姜子牙的老师是谁,也很难讲。
孔子自己博学多闻,算是自学成才。自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是空穴来风。其父母可算第一教师。据说周游列国时,曾经短期问学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据传从一个难为他的稚童那里也学了一招。
下面是百度网友“后来新生”的介绍,供您参考。
孔子的老师:
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1.苌弘
苌弘,字叙,古资中县(现资阳市雁江区)人,公元前(575-492年)。据《图经》载“苌弘、资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又据,《庄子.外物篇》载:“苌弘蜀人,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来。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与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齐久仰其名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造访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
孔子在请教苌弘韶乐与武乐异同后最后问苌弘道: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节器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对于苌弘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在晋国的“六卿之乱”中,苌弘因帮助范氏和中行氏,赵简子派晋大夫叔向对周王施反间计而将其杀害。现资中发轮镇有苌弘读书遗迹。
2.师襄
师襄:春秋时鲁国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也有一说是卫国乐官,亦称师襄子。
《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师文曾从他学琴,《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也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
3.老聃
李耳,字伯阳,世称老子,又叫老聃。春秋时期陈国人,出生在河南鹿邑县东。早年担任东周守藏史(相当现今的图书馆馆长)。后因为周朝发生叛乱时,大量典籍被带到楚国,而被免职。
随后又到鲁国生活多年,与孔子来往较多。孔丘曾经适周问礼于老聃,向他学过周礼。后来不忍见周朝衰落,西出丞谷关,守关的令尹(官名)听说他很有学问,就让他写书,于是就有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经》。
他在这部书中提出"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应当不干涉人民的行为,不用教育,让他们自然发展。这一观点影响深远,在当今的企业管理理论中,就有人提倡 无为而治 。
他是道教的鼻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儒教创史人孔丘。在封建社会中,他的思想有时取代儒学的地位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潮流,魏晋时的玄学在中国的盛行,就是明证。
除此之外,我相信还有很多,因为他一直在周游列国,而且他自己不是说了吗:三人行必有我师 !
补充:关于郯子
公元前525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问鲁国。郯国是位于鲁国东南的附属小国(今山东省郯城附近),郯子是五帝之一少昊的后代,故对少昊时期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在召待郯子宴会上,鲁国一大夫问他,少昊时期以鸟名作为官吏名称的情况,郯子作了解释。孔子听到郯子这般宏论,敬佩不已。随之单独求见请教。此际孔子27岁,早已声望在外。郯子回答了孔子的许多提问,包括少昊时期的官吏制度。从中,孔子受到很大启发,得到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于是人们也就把郯子当作孔子一位值得记载的老师。
孔子一生,无时无事不学,“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并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故有“学无常师”之说。然而为历史所认定的主要老师,除郯子、老聃外,还有苌弘和师襄子,共四人。苌弘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孔子拜他为师,学习音乐。师襄子是鲁国著名乐官,教孔子弹琴。
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其意为,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索得到的。此言有理。其中与各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师说》)密不可分。圣人孔子拜师求学的精神,登门求教、学无常师等做法,就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意义。
不是。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应该不是,墨家跟儒家是两个不同的学派,儒家更注重理论知识,而墨家更注重实践,墨子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发明家了,不过你要是按照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结论,只要有可以学习的地方,都能算的上老师,墨子也算了,毕竟都是山东的,可能是有交集的
孔子的老师苌弘
苌弘,字叔(约公元前575-492年),周敬王大臣刘文公属下大夫。在晋国的“六卿之乱”中,因帮助范氏和中行氏,赵简子派晋大夫叔向对周王施以反间计而被杀害。据《庄子.外物篇》记载:苌弘是蜀人,他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而血化为碧。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来。另据《图经》记载:“苌弘,资中人,有寺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青泥坊在资中发轮镇,镇边龙水桥有一天然石洞,古称苌弘洞,是苌弘早年夜观天象、昼习韶乐之所。另一处苌弘遗迹在资中城西甘露镇龙洞河,是苌弘的养晦之处,明代道教宗师张三丰在这里镌刻着一首六言诗:“无价明珠一颗,光吞法界尘沙。圣凡人物天地,流通点滴何差。”再次印证了苌弘确系资中人氏。资中人为了缅怀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早在明代成化年间就在东门正东街为他建了座乡贤庙,又在北门外建了座“苌弘故里”的石牌坊,褒扬忠烈。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识气象、精音律、通历法,常与周景王应对星象吉凶征兆。孔子久仰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专门造访苌弘,对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而虚心求教。
孔子说:“武之备,戒之久矣。此是何意?”
苌弘道:“此武王伐纣,虑日久难以服众,作武乐以警士民。”
孔子又问:“何谓‘发蹈厉之已蚤?’”(蚤通早)
苌弘道:“凡事无须先,无须后,适时可矣。”
孔子再问:“‘身淫于商’何意?”苌弘道:“此非武音。”
孔子又提出:“‘迟矣而又,久立于缀’,实难解也。”
苌弘道:“所谓‘武乐’,实彰周伐殷之功也。武乐计有六成:初成出兵伐纣,再成灭商,三成开国,四成南国诸侯归顺,五成分封而治,六成颂赞天子圣德。此武乐之大成,故曰‘迟矣而又,久立于缀’。”
孔子最后问道:“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
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对于苌弘之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德演奏,乐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得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的“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孔子和苌弘同是我国古代之文化伟人,其“敏而好学”、“乐而施教”之师生情谊,既是学林佳话,又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
众所周知,科举时代全国各地都有文庙,文庙内的孔子塑像都是端然高坐,但唯独资中却是塑的一尊站像,是何缘故?缘于苌弘乃孔子之师,孔子毕生提倡尊师重道,在老师的家乡这一特殊环境里,自然要身体力行,站而不坐。这就是久负盛名的“资中孔子站像”之谜。
不是,墨子的活动年代晚于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而墨子在战国时期。倒是墨子曾初学于儒,后来自创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