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2004年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以落实这项政策为中心继续推进,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逐步提高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
利率市场化是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一直呼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教授指出,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
“中国利率市场化,目前其实已走到了最后一步。”易宪容这样指出。
易宪容说,如果按照市场化的程度,国内利率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被严格管制的利率;二类是正在市场化的利率,主要是银行的贷款利率和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三类是已经基本市场化的利率。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最大的任务就是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特别是居民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能顺利实现吗?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中国研究部主管陈昌华看来,利率作用的传导若能顺利实现,一个重要条件是众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对利率变动必须灵敏反映,并迅速作出调整政策,这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从我国看,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的构造重点是国有银行商业化和一般企业的真正企业化,由于目前未实现完全的银企企业化,利率完全市场化缺乏相应的基础;若强行推进利率市场化,则银行和企业因产权不明晰、用别人的财产去冒险而不顾利率水平高低,将导致恶劣后果。
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张兴胜博士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也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如何来培养起国有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才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
一句话,如果国有银行改革卓有成效,那么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就会进展较快;反之,将会面对诸多困难和障碍。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老百姓能享受到什么好处呢?
有专家指出,利率市场化后,不同的银行同一币种和档期将会执行不同的利率,同一银行相同的币种、相同的档期可因存款金额的大小有几种存款利率档次。如此,实力强、信用度高、服务优及电子化程度高的银行存款利率可能略低一些,而实力较弱的商业银行则可能用高利率吸引储户。普通市民既可以选择高利率银行以期获得高息,也可为保险起见选择利息不高但有实力、风险小的银行。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对个人的消费贷款利率也将实行市场化。不同的人,从银行获取贷款的利息也将不同,个人信用程度记录将在消费信贷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银行完全按照贷款人的信用状况及职业、学历等综合情况决定每个人的贷款利率,如没有不良信用记录、有固定职业的消费者不但可以轻易地从银行贷到款且利率可能很低,信用良好者将受到市场更多的青睐。
从国外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提高,贷款利率则会下降,老百姓将会得到更多的实惠。
可以预见,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它将对我国所有的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行业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对于主要以资金为运作对象的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更多依赖金融服务的房地产业和汽车制造业,这种影响尤为突出和重大,需要密切关注。
银行业不同性质银行受冲击程度不同
中国的银行业一直是被作为经济改革的外部环境或工具来看待的。这一历史的定位,决定了银行业各项改革进展相对缓慢,其中以银行存贷利率市场化为核心内容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至今未有大的进展。在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竞争无法也没有动力围绕利率这一价格因素展开,普遍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经验和措施,银行内部管理层次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也使其对利率变动不敏感。利率市场化将使围绕利率的价格竞争全面展开。商业银行之间必将为争夺优良客户在利率上打起价格战,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加大。目前,国内银行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存贷款的利差,利率市场化以后,价格战将进一步缩小存贷款的利差,降低银行利用存贷款的利差赢利的空间。
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的冲击程度不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比重较大,因而也更多地依赖于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利率管制是其维持垄断地位获得生存的最后屏障,它们在未来的价格战争中将疲于应付。各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
都有着较高的资产质量、资产综合收益率和较低的管理成本,船小好掉头,利率市场化对其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壮大的机会。价格竞争将迫使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寻找新的赢利模式。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迫使商业银行增加中间
业务收入占比,减少对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的过分依赖,而中间业务将有会很大的发展空间。
保险业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面临挑战
利率的变化对保险公司的影响非常巨大。当利率下降时,作为保险公司重要收入来源的投资收入增长将放缓,但同时资产的相对价值会增长,因为保险资产大部分是有固定回报的有价证券。利率的变化对保险产品的定价也会产生
重要影响,当利率下降时,保险产品价格上升;利率上升时,保险产品价格下降。由于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已更多地向投资连结产品方面发展,保险业必须与其它金融机构(如银行和券商)竞争,利率的变化对其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影
响会更大。
利率市场化将凸显保险公司的历史遗留问题。1996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八次调低利率,而保险公司都程度不同地售出过高预定利率的保单,由于缺乏相应的避险工具来规避这一风险,随着存款和国债的收益率的不断下降,保险公司整体资产的收益率也随之下滑,利率倒挂给各保险公司均造成较为严重的利差损,也给寿险业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利率市场化挑战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长期以来较为单一,使保险公司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由此造成的收益率低下一定程度上使保险公司面临新的系统风险。利率市场化客观上要求资金运用的渠道要自由
化,让保险公司通过直接和间接进入资本市场消化和规避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将迫使保险业开发新的产品。利率市场化使得传统中以固定利率为基础的利率型险种日益萎缩,而兼具保障和投资功能的非利率型保险产品会大行其道。这一新产品的开发使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偏好设计不同的风险及回报组合的产品,丰富了保险公司的产品种类,同时也对传统的投资工具如存款、国债起了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这同样需要资本市场对保险公司的开放。在西方发达国家,投资型险种是保险市场的主打产品,北美国家80%以上寿险产品具有分红功能,德国则高达85%。新产品的开发要求保险公司注重培养投资管理能力。
证券业风险与机遇并存
证券业利率水平是决定证券价格的关键因素,其波动必将引起证券市场价格水平的波动,而这必将影响以证券承销和交易为主的证券业的整体业绩。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水平可能会出现一个价值复归的过程,被抑制的利率复归上扬,这会从证券市场吸引走部分资金,从而导致证券市场“失血”和趋弱。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债券市场的发展壮大。
利率市场化将会对个股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金融类股票的先期冲击比较大,对于密切依靠金融服务的一些行业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房地产以及汽车行业。今后,商业银行会根据企业不同资信状况和风险程度,制订不同利率水平,上市公司资金使用上的“马太效应”就会很明显,加剧上市公司的两极分化。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拓展券商和基金的融资渠道,克服资金不足问题。债市的扩大有利于券商增加债券承销机会。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风险促使金融机构开拓金融创新业务,通过衍生性金融工具达到避险目的等。目前这些衍生产品仍是市场的空缺,加大金融工具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无疑将给券商和基金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房地产业和汽车业影响通过银行表现
由于房地产业和汽车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相对其他行业,利率变化这种影响更大些,它对房地产和汽车金融服务企业也有影响,这种影响又反作用于房地产开发和汽车制造。我国目前这种金融服务企业还处于萌芽或者起步阶
段,因此利率市场化对它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银行表现出来的。
以房地产为例。房地产贷款尽管拥有抵押担保,但它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因为它面临着信用和利率这两大风险。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利率风险是由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存短贷长”的资本结构所决定的。只要利率发生波动,无论跌涨,商业银行都会遭受损失。如果利率上涨,商业银行会因为原来签订的低利息率合同而加大机会成本;而如果利率下降,借款人又有可能从当前资本市场中进行再融资而提前还款,从而使银行过去预期的高利息收入无法实现。提前还款已被美国、日本列成一种风险。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集抵押贷款的所有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于一身,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是危险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完全市场化之前,央行将主要运用行政手段降低这类风险。可能的措施包括实行差别利率,提高首付款比例,缩短贷款期限,区分贷款房的类别等。这些措施,针对某类开发商,意在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但影响波及整个房地产开发和销售。
从长远看,利率完全放开后,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竞争的同质性,盈利模式的趋同性,以及产品的可模拟性较强,业内价格战难以避免,将对银行业绩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从国际经验来看,有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银行倒闭增加的情况.例如美国的情况最为典型,美国从1982年开始到1986年3月,大约用了5年的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及其之后,美国遇到的最严重的问题是银行倒闭数量的增加.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达两位数,1985年达到了三位数,此后则急剧增加,在1987—1991年每年平均倒闭200家,最多的一年竟然有250家银行倒闭.
在有的国家如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墨西哥等国,利率市场化却引发了异常的高利率,究其原因,与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与价格水平极不稳定是密不可分的.当宏观经济与价格水平极不稳定时,伴随着通胀率和名义利率的上升,事后方可实现的实际利率则变得难以确定,从而诱发银行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激发他们将利率定在更高,更具风险的水平上,异常高的名义利率也就难免,进而诱发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阿根廷在1977至1978年取消最高利率管制,年均实际利率由1982年的5.1%上升至1980年的31.2%,1981至1983年通胀率平均每年以250%的速度上升;1982年被迫停止市场开放措施,对存款利率进行了管制;1987年再度实施私有化和放松管制措施,而1990年的通胀率高达2314%(多布森,雅凯,2000).智利则是在对财政保持适度控制的基础上实施宏观经济稳定和自由化进程,1974年初取消了最高利率规定,并在次年放松了对商业银行的控制,通胀率由1973年底的600%降至1976年的170%,再降至1981年10%以下,随后再度上升,比索实际存款月利率由1976年的8.6%上升至1982年22.4%.
利率市场化不会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而是会通过影响汇率、改变企业融资成本等方式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利率市场化对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有较大影响,由于金融企业竞争加剧,贷款利率肯定下降,全社会各行各业总体融资成本也相应下降,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利息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当然也包括进出口贸易。
但在中国,国家对经济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视,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对市场的金融调控,基准利率的决定权永远操控在央行手中,因此,利率波动幅度早已被限制住了。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利润率偏低,市场接受不了高利率,央行只能采取低利率政策以维持经济增长。且目前中国银行业坏账高企,坏账率十倍于欧美同行(美国0.97%,中国〉10%),国有银行内部改革拖泥带水(靠剥离不良资产而不是靠内部管理改革等于剜肉补疮,真不知要糟蹋多少老百姓的存款,银行业才能引入市场自由竞争机制,全面对民营资金开放),导致银行业的成本居高不下。也就是说,虽然贷款利率并不低,但利率下降空间极小。所以利率市场化后,虽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对经济发展包括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大。
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最大因素永远是汇率。且人民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自由兑换,汇率由央行控制,所以也不会对汇率有太大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后,对进出口贸易总体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