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刚上初中二年级,近来,他交了几个同学朋友,常把他们带到家里玩。小刚的母亲对他的那几个朋友很烦,因为那几个男孩子让她看不顺眼,他们缺乏教养,吵吵闹闹,口吐秽言。有一次,她还发现他们竟在她家里抽烟。为此,母亲训斥了小刚几次,小刚虽然不再领朋友到家里了,却又常常出去找他们玩。小刚的母亲很担忧,怕小刚跟朋友学坏。
一般孩子都有朋友,其中大都是良友,但也可能有的朋友不怎么样。孩子有时带回一些叫父母讨厌的朋友,如欺软怕硬的孩子,爱吹牛的孩子,或者让人难以容忍的流鼻涕、爱哭的孩子。一般说来,孩子的道德感主要在一两岁定下来。这时候,坏伙伴的影响也不能改变孩子已形成的性格,他们基本上已能分清诚实与虚伪,会选择自己的朋友,但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定时间内,孩子受顽皮的男孩或轻浮的女孩的影响,有时会幼稚地自吹自擂;有时候,孩子还会把某些完全不正派的行为,认为是富有个性的表现,孩子会试着模仿不同类型的生活方式,但却不可能改变他的性格和道德观。
那么,父母应如何引导孩子正常交友呢?1.鼓励孩子结交性格互补的朋友
一个孩子需要有机会与个性不同的孩子交往,以弥补自己性格的不足。例如:孤僻的孩子需要较开朗的朋友;过分受到保护的孩子需要自主性较强的玩伴;胆怯的孩子需要和较勇敢或富于冒险精神的孩子在一起;幼稚的孩子能从和比较成熟的玩伴们的交往中得到益处;爱幻想的孩子容易受更平凡一些的孩子影响;霸道的孩子可以由强壮但不好战的玩伴来矫正。家长要促使孩子和不同个性的朋友在一起相处,并鼓励他们之间建立相互矫正的关系。
2.阻止孩子滥交朋友
一旦孩子由滥交朋友发展到了令人咒骂、非议或对社会不益时,父母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阻止孩子滥交,使孩子能更快地摆脱那些坏伙伴(至少是些品德不良的孩子)。
防止那些引诱犯罪的孩子成为支配你的孩子的“朋友”,因为那些孩子的丰富“经验”,可能在学校或邻里以“英雄”的身份和不易识别的典型出现。允许孩子有权选择他的朋友,而父母又要负责保证孩子的选择是有益的,这就需要采用细致核对和平衡的方法。
3.让孩子感到他的朋友在家中会受到欢迎
孩子和他的朋友在家中相处得越融洽,就越不可能去外面寻求刺激。这就为孩子交友打下健康的基础。
对10岁以上的孩子来说,家长对他朋友的直接指责,很可能导致孩子的反对,而间接的、巧妙的批评则要有效些。你可以对孩子说:“这孩子常闯祸,你和他在一起可要注意!”
如果孩子继续与那个不讨人喜欢的朋友交往,你可以制订一个严格的作息制度来限制他,并告诉你的孩子,这是你规定中的一个条款,希望他能严格遵守。
4.了解孩子的需要
及时发现可能使孩子误入歧途的需要(刺激、冒险、名声、感情归属),安排适当的活动和家庭会议来满足孩子的这些需要,以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良好关系。
告诉孩子,尽管他们有权利和他们选择的朋友交往,但绝不能允许他们干违法的事。如果孩子的行为冒犯了他人的权利/益,那么父母就必须干涉,对他们的行为负责。父母也有权阻止一位不尊重人的孩子出入你的家。
当上述的这些方式都不能阻止你孩子的行为时,就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隔离,如让孩子到亲戚家或让孩子转学等等。严厉的惩罚之后,积极的教育措施要随之跟上,而这一点是我们长期以来所疏忽的。
没有朋友的孩子,心灵的成长是不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