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元古代是地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处于太古宙和中、新元古代的过渡时期,也就具有从活动地壳向稳定古大陆过渡的特征。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在2.0~1.8Ga期间,各古大陆再次发生大规模的构造拼贴造山作用,地壳增生,形成大面积的古陆。
古元古代初,在太古宙末形成的华北古大陆开始裂解,构造体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太古宙全活动体制转换为活动带和稳定地块并存的构造格局。在华北古大陆的边缘和内部的活动带和裂谷中,分别发育了被动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的构造环境和相应的火山—沉积物。辽吉古元古代裂谷位于华北陆块北缘,全长大于500km,中央凹陷区的宽度达100km,是在太古宙古大陆基底形成以后,经过古元古代时的伸展裂陷、火山喷发和沉积、岩浆底辟侵入、挤压褶皱、隆升拆离、消亡等一系列的发育历史,时限为约2.2~1.7Ga,形成了一套厚达8000m的辽河群火山沉积变质岩系,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建造。中条古元古代裂谷位于华北陆块南缘新太古代洓水花岗岩绿岩带形成以后,在约2.30Ga时开始裂解,由于地幔柱上隆或底辟作用,促使地壳变薄、拉伸、裂陷形成古裂谷,裂谷最后挤压消亡、收缩隆起大致在1.85Ga,裂谷存在约450Ma。中条裂谷内沉积了绛县群、中条群和担山石群等火山沉积变质岩系,地层总厚度达9000m。在华北陆块北缘中段,在尚义—赤城—滦平—大庙断裂以北,康保—围场断裂以南,分布着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红旗营子群的火山—沉积岩建造。而在五台山南坡台怀—四集庄以南,石嘴—定襄以北,分布着具有被动大陆边缘的滹沱群。滹沱群是一套轻微变质的沉积岩系,由变质砾岩、石英岩、千枚岩、板岩、白云岩、大理岩并夹少量(变质)玄武岩组成,地层厚度近万米。华北古大陆在1.85~1.80Ga左右,洋盆削减,吕梁运动导致深熔花岗岩、伟晶岩的侵位和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线性构造带,与其两侧的刚性块体拼贴,最终形成统一的稳定的结晶基底。
古元古代初,塔里木古大陆南北两侧古大陆再次拉张,由裂陷槽转化为拗陷海盆,形成巨厚的火山-沉积岩系。如:北山西段、天山西段和库鲁克塔格一带的北山群、温泉群、木札尔特河群、那拉提群、兴地塔格群等;柴北缘-祁连段的达肯大坂群、沙柳河群;湟源群、北大河群等。天山—北山西段的角闪斜长片岩、斜长角闪片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和黑云角闪变粒岩等变质岩,其原岩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属钙碱性系列,同以硬砂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岩一起组成中基性火山岩-硬砂岩复理石建造。可以推测天山—北山的活动带是塔里木古大陆北部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带(白瑾等,1996)。古元古代末的兴地运动(相当吕梁运动),使洋盆闭合,产生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并伴随岩石地层的褶皱变形,造山期花岗岩侵位,塔里克古陆块基本形成。
古元古代时,扬子古大陆的周边,由于拉伸、伸展和裂陷作用,分布着由变质岩系组成的活动带,西南缘在哀牢山东侧的活动大陆边缘,分布着从绿片岩相到高角闪岩相、以细碧角斑岩为代表的火山-沉积岩系的大红山群,出露厚度达4500m;北缘在鄂西分布着高角闪岩相的、以含石墨的富铝碎屑沉积岩为主的中基性火山凝灰岩—碎屑岩的水月寺群;在东南缘的庐山东南麓及星子县境内出露小片星子群变质岩系,星子群的原岩建造为基性火山岩—杂砂岩—岩屑砂岩,显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在华夏古大陆的北缘,在浙西南、闽北、赣东南、广西云开大山等地都分布着古元古代八都群、麻源群等火山—沉积建造。经吕梁运动后,形成的扬子古大陆的规模可能大于现今的扬子陆块。需要指出的,在华夏古大陆北缘的闽北、浙西南的岩层,其褶皱时间大致也在1.9Ga左右,同时也厘定出华南在1950~1850Ma期间存在花岗岩浆活动事件和变质事件,证明吕梁运动是一次十分重要的造壳事件,因而推测古元古代,华夏古陆块和扬子古大陆共同组成华南古大陆,古元古代末吕梁运动形成华南古大陆的结晶基底。
据上所述,可以推测,在古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华北、塔里木、华南等古大陆相连,组成一个统一的中国古大陆的结晶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