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本经的注疏,中文方面有一行的《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二十卷、《大毗卢遮那成佛经义释》十四卷,此二书为本经最重要的疏释。其中,《疏》多为东密所依循,而《义释》则较为台密所重视。此外又有新罗·不可思议的《大毗卢遮那供养次第法疏》二卷,注释本经第七卷。《西藏大藏经》丹珠尔中,收有佛密《毗卢遮那现等觉大怛荼罗注释》等注释书。此外,日僧空海有《大日经开题》一卷、圆仁有《大毗卢遮那成道经心目》一卷。
◎附︰《文殊大藏经》密教部一〈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导论〉(摘录) (经第一、疏第一、指心钞第一)
此品可视为《大日经》之序品,通论本经之大意。所谓住心是安住于众生自心之实相,即安住于一切智智。一切智智者意指如实了知诸法实相之灵活妙用。体现此一切智智者名为一切智者、一切见者、一切觉者。真言乘之菩萨为入如来真实言之门,依此观诵真实门,发自心菩提,自心即具备万行,见自心之正等觉,证自心之般涅盘,发起自心之方便,而至严净自心之佛国。由如是因位,至果位止,将此安住于无染无著之清净心称为入真言门住心。简称为修真言行。
此品中阐明三句、八心、六十心、三劫、六无畏、十地、十喻等。此三句、八心等因是列举自心之种种相,总该凡夫心之实相,莲华胎藏曼荼罗是表现我等心之实相者。 (经第一、疏第三、演奥钞第一)
‘入’为趣向、游履、引入之义,‘漫荼罗’意为道场,‘具缘’为因缘具足之义。构成道场需择地,再清净此地,再选择吉日良辰等,众缘必须具足才可。此等众缘皆以如来之真言加持、灵化所成,故名为入漫荼罗真言品。此品中专为说明七日作坛灌顶的轨则。是如来显现支分生漫荼罗,而揭示秘密心地之体性,这是为来世众生,显示构成图画漫荼罗的模范者。其次关于择地造坛,是于首尾七日间举行,于第三日确定尊位,于第六日护持弟子法,即作三昧耶戒,至第七日之夜,正面挂释尊像,使弟子入坛而行灌顶。此七日作坛灌顶为方便手段,最后令弟子证入心内本地之漫荼罗。心内本地漫荼罗名为秘密漫荼罗。如来本意是欲使弟子真正地入秘密漫荼罗,但因劣慧之真言行者不能信受无相秘密漫荼罗,故设心外有相坛,显示修行证入的方轨,亦即具缘漫荼罗。漫荼罗又分秘密(或称身内)、支分生(或称嘉会)、图绘(或称大悲)三种。今称七日作坛漫荼罗为悲生漫荼罗,或大悲漫荼罗,因为是摄化利生之外现化他漫荼罗故。此悲生漫荼罗,更分广略二种,广者为阿阇梨所传之漫荼罗,略者指经所说之漫荼罗。 (经第二、疏第九、演奥钞第三十二)
所谓息障,息是止息,障为障碍,息除内外两种障碍,即为本品主旨。真言阿阇梨或弟子,在画漫荼罗或持诵真言时,易生种种障难,本品即阐述除去此障难的方法。究竟障难是从何处发生呢?本品以为种种障难差不多皆是行者内心所生。而产生障难的真因,是因悭贪邪见等,除去此悭贪邪见等时,即为诸障难自消灭去之时。菩提心最能对治此悭贪邪见等障难,行者若常念此菩提心时,就能澈底除去诸障因。 (经第二、疏第十、演奥钞第三十三)
普通之‘通’为遍通,此品所揭示的真言,因为是通一切方便,故称普通真言。藏为含藏具足,为含藏普通真言之意。
执金刚中,金刚手为上首,菩萨中普贤为上首,于大日如来面前稽首作礼,而于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演说通达自心中之清净法界之法门。此等菩萨因为从各各所证所解之一门,阐示大漫荼罗之清净法界体,故谓若是真言行者,持诵此等菩萨所开示之真言,由此一门法遂能流入无尽法界普门之大漫荼罗王体中。 (经第三、疏第十、演奥钞第三十六)
此品阐示世间之息灾、增益、敬爱、降伏等之悉地成就。出世间之甚深秘密宝藏,因为不可能以言说示人,故假藉世间有为有相事来喻示法界藏中微妙之深意。
悉地出现品第六(经第三、疏第十一、演奥钞第三十七)
悉地(siddhi)意为念愿成就。念愿有世间及出世间两种,前品示成就世间念愿之相,此品及次品揭示成就出世间念愿之相,而出现即意味着成就相之出生显现。世间出世间之一切成相,皆悉是从如来之加持护念力所出生。 (经第三、疏第十二、演奥钞第四十一)
有关此品有种种说明,一云︰上两品阐明世间出世间之果体,此品则叙述修入之方便。或曰︰上面两品是述说悉地所生之功德,此品是正明悉地能生之法体之心法。或云︰上品是五字严身,系明此色身之成就,此品中明大菩萨之意处即是漫荼罗,而示法之成就。总之是解明心成就之相。 (经第三、疏第十二、演奥钞第四十二)
转即旋转意,即顺着陀罗尼旋转观诵之意;将此陀罗尼字轮旋转观诵,即漫荼罗行。所谓观诵,指行者于心中见‘阿’字,且于口诵时观菩提心之义;若于口诵‘伊’等字时,即谓如观三昧门。又前品中,叙说‘阿’字之妙体作为内心成就相,于此品中,将‘阿’字当作百光遍照王,‘阿’字之光明成百千万亿字门而显现,又揭示百千万亿字门归于‘阿’字的旨意。 密印品第九(经第四、疏第十三、演奥钞第四十四)
密是秘密,印为标帜,密印即为法界漫荼罗之标帜。一切诸佛以此法界标帜之密印庄严自身,故能成如来之法界身。真言行者以此密印加持自身,能与如来之法界身同等,故处生死中,巡历诸趣;又于一切如来大会中,因持此大菩提幢,故得胜快乐,八部众等不能障害,且将敬仰行者,领受教命并乐于受行者驱使。于前品中揭示口密陀罗尼,于此品中开示身密。此品中所说之印数总计百三十九。 (经第九、疏第十四、演奥钞第四十七)
‘字’是梵语,谓为恶刹啰(aks!ara)之译,无流转之义,意为不动而无旋转。‘轮’为转之义,如世间之轮于旋转时,切断一切草木类,此字轮能破一切无明烦恼。恶刹啰为不动之义,不动即指菩提心。大日如来住于菩提心之体性,种种示现而利益众生,垂迹之相广多无量,然而事实上是常住不动,而无起灭相,恰如车轮之转动无穷无尽,而其枢轴却未曾转动,枢轴因不动,故能统制周边之轮,使其不致逾轨。菩提心之‘阿’字亦是本自不动,而能生出一切众字。众字因为是以‘阿’字为中轴,而成辐状,也就是‘阿’字之变形。如此之众字轮在经中称为遍一切处之法门。经中谓真言行菩萨若住此字轮观,从初发净菩提心乃至成佛止,在这期间的自利利他之种种事业,因此法门之加持力,皆可得成就。 经第五、疏第十四、演奥钞第四十八)
秘密之‘秘’为深秘,‘密’为隐密之意,秘密漫荼罗指字轮三昧。大日如来以如来之慧眼,观察遍一切处之法门已,入法俱奢(kosa),从此三昧中显现法界之无尽庄严,利益无余众生界。此时,在无尽无余之众生界,自佛口发出随类之音声,从各个毛孔中显现随类应同之身相,同时以字轮诠示如来秘密内证之德。 (经第五、疏第十六、演奥钞第五十四)
前品是揭示所入法体,此品是揭示能入之人即真言菩萨,能通悟秘密漫荼罗法而至方便。开示真言大阿阇梨耶将使受法弟子入此秘密漫荼罗,以字门法教弟子烧尽业障,而入秘密漫荼罗。 (经第十五、疏第十六、演奥钞第五十四末)
此品中明示弟子入坛后安住于法佛平等大空位之要旨。所谓漫荼罗位,是意生八叶大莲华王之义。处此位,能入金刚智体。即真言行菩萨悉净除一切尘垢,即我人、众生、寿者、意生、儒童、造立者等之妄执,而于心内现观意生八叶大莲华王,其中的如来是一切世间最尊特之身,超越身语意地,证成殊胜悦意之妙果的佛身。 (经第五、疏第十七、演奥钞第五十五)
秘密八印是
(1)大威德生印,
(2)金刚不坏印,
(3)莲华藏印,
(4)万德庄严印,
(5)一切支分生印,
(6)世尊陀罗尼印,
(7)如来法住印,
(8)迅速持印。
真言行菩萨即使入住秘密漫荼罗中,若无感应处,本尊不会降赴道场。本尊如未降赴道场,即使作诸行事,亦不可能成就念愿。然而加持此八印及真言时,本尊会依此加持妙力,自然地降临道场。 (经第五、疏第十七、演奥钞第五十六)
持明指六个月持明,禁戒指六个月持诵真言期间内,应护持制戒之意。禁戒之禁为禁制不使放纵,戒是戒慎不为非行之意。六个月之持诵,因为有防非止恶之义,故持明者即禁戒也。 (经第五、疏第十七、妙印钞第六十九)
真实智为‘阿’字所生之智,所谓本有之妙智。又为自性清净内证真实之干栗驮(hr!daya)心。此品是叙说由此‘阿’字出生之心,是阿阇梨真实智,且将‘阿’字视为遍一切处之漫荼罗的真言种子。 (经第五、疏第十七、妙印钞第七十)
在行者自身之上中下布置种子,是为将诸佛之万德具备于其身。行者住于‘阿’字净菩提心地,将一切的字门布置于身之分支,是以行者身显示成为遍一切处普门法界漫荼罗之意。 受方便学处品第十八(经第六、疏第十七、妙印钞第七十)
此品揭示方便学处,可为真言行人之用心。密教护持戒中有二,一为制戒,持明禁戒品所明示者即为此;二为方便禁戒,即为本品所说之戒相。学处即指作为大乘菩萨当然应学之处,梵文称式沙迦罗尼(s/iks!a^ka^ran!I),译为应当学。而其戒相是十善戒、十重禁戒、五戒、四重戒等。 (经第六、疏第十八、妙印钞第七十二)
在说上面之真言品时,就应说此品,但是为防止慢法者独修,故不叙说。此处经文,自‘暗’字衍生二十五字,各自施予四转而成百字。将‘暗’字称为百光遍照王,即为此意。以‘暗’字为成佛之要谛,三世十方之诸佛,依观此字而能成正觉,故此为成佛之直道、现证之妙行。此‘暗’字是一切真言之心,于一切真言中,最为尊贵,故称此为不空教真言。因一切众生之见闻触知处或被‘暗’字光明照耀时,皆必成为无上菩提之因缘而无有空过,故名不空。 (经第六、疏第十八、妙印钞第七十二)
上品叙说百光遍照之行仪,此品是揭示遍照果地之万德。前品是阐述‘暗’字百光之图曼荼罗,此品即与其相应者。今依图曼荼罗以阐明行果相应。经曰︰‘秘密主!入薄迦梵大智灌顶,即以陀罗尼形示现佛事。尔时大觉世尊随住一切诸众生前,作佛事,演说三三昧耶句。(中略)尔时释尊于无量世界海门,遍法界,殷勤劝发成就菩提,出生普贤菩萨行愿,于此妙华布地胎藏庄严世界种性海中受生,以种种性清净门,净除佛刹,现菩萨场,而住佛事。’经中所谓大智灌顶,是指于第十一地等觉位,蒙受十方三世诸佛灌顶,成三界之法王子位。 (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二)
所谓百字,其体是‘暗’字,‘暗’字之光明现百字之相,故称此为百光遍照王真言。在第十九品中揭示‘暗’字之字体,第二十品是叙说三密及与此字门相应者,于此品中揭示百字成就相。依‘暗’字之加持故,于意生八叶台上,安住于三三昧耶,因证得金刚微妙之极位,故谓此为秘密中之最秘,难得中之最难得者。 (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四)
此品阐述百光遍照王之‘暗’字门的持诵法则。于‘暗’字之一字中揭示分别三十二字,是三十二相,仰等五字是八十种好。依百字成就持诵力,证成垢身及净身平等无异,又染心与净心亦平等无二,据此平等法界去除情见之冥暗,产生智慧的光明,遍满十方世界,恒作佛事,譬如如意宝珠应人之念愿,而普雨珍宝,只要一心一意的意乐、祈愿,则无所不成。 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四)
于此品中揭示‘暗’字字体‘阿’字之德。修真言行者以‘阿’字加持一切法而成无上正觉者,乃是因为加持一切法,使同‘阿’字之大空三昧。‘阿’字是本不生不可得空之义。因诸法本来不可得空,故行者之心,如与此‘阿’字义相应,就能达至诸法之源极,具足众德而得通一切佛法。 (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五)
此品阐述此经之要义。所谓要义,就法而言是净菩提心,就人而言是中台心王之大日尊。〈住心品〉云︰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如是,秘密主!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此等以悲为根本,方便波罗蜜为满足。又在本品叙说菩提性,‘如十方虚空相,常遍一切无所依,如是真言救世者,于一切法无所依。’真言救世者是指胎藏曼荼罗之中台尊。真言救世者为诸法之所依,为一切之根源。因为是源处,是一切万有之本源,其本身固无所依据,故称无所依。 (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五)
三三昧即三平等之义。心、智、悲三者平等为一,故名三三昧耶;佛、法、僧三者为一而平等,故曰三三昧耶;法身、报身、应身三者本来平等,故称三三昧耶;证悟心、佛、众生三者为无二无别,此亦为三三昧耶之义。三昧耶(samaya)即为平等,一致相应之义。 (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六)
此品述说菩提、佛、正觉、如来四者。住于如实菩提心,且乐求彼之菩提者名为菩萨。满足十地,达至法之无性,上冥会于法身,下契合于六道者名为佛。觉法之无相,圆满十方者名为正觉。脱离无明之域,安住于自性智者曰如来。 (经第六、疏第十九、妙印钞第七十六)
护摩(homa)译作烧供。此品揭示外道护摩有四十四种,佛法之外护摩有十三种,并列举内护摩、外护摩之众缘支分及内护摩作业。
护摩主要者为本尊、火炉及行者。如炉火烧尽薪木般,本尊的智火可烧尽行者之烦恼薪;阿阇梨的智火,又烧尽弟子之无智薪,遂悉毁妄执之薪,唯住于此本初不生之一大圆明中而常受平等法界之大乐。具足外缘事而行称为外护摩。又住于瑜伽之妙观,而烧尽行者之烦恼垢者是大日如来之智火,如来之智火是行者自心本具之智光,观此本尊大日如来及行者与炉火为本来平等,称此为内护摩。 (经第六、疏第二十、妙印钞第七十八)
此品揭示本尊有字、印、形之别,而字更有声及菩提心之别,印有无形及有形之别,形更有清净与非清净之别。字印形之三种中有二别,依有相及无相,声、有形、非清净是有相,菩提心、无形、清净为无相。此中凝滞于有相的,是作为念愿成就之结果者,为得有相悉地;而体达至无相,是为得无相悉地。无相悉地意为得佛果。 (经第六、疏第二十、妙印钞第七十八)
无相非指无相空寂,而是指自性清净之圆明法体。离有相并非无相,而是认清圆明实性之不可思议实相,非认为有为法外有无为法。所谓有为法之三种世间,或有为诸行事的三密妙行,能照样还原至无相平等之法性。本经中前已揭示之三密妙行也皆因缘所生,如因缘灭,妙行也灭,故知三密妙行本无自性。妙行因其自体无自性,故不生不灭。因不生不灭故阿字成为契合于本不生际之深理。为使摄于实我实法见解之凡夫行者悟入无相一实之法体,依有相三密之行相,受无相阿字门之诱导,而使归入平等绝对之圆明者,为本经之要旨纲目。故真言行虽修有相三密之妙行,但心机一转而入无相平等之妙观,此为至极者。 (经第六、疏第二十、妙印钞第七十八)
真言法中有世间及出世间之别。世间持诵指以世间之福乐长寿等为目的的修法,出世间持诵是断烦恼妄想,而以得佛果为目的。持诵是等持口诵之意,将行者的心念专注于本尊,口诵为本尊誓要的真言。持诵本尊真言时,有心意念诵及出入息念诵之别。心意念诵是将行者的心力所念专注而念诵真言,出入息念诵是应出入息而口诵本尊真言之意。此为真言行成就之常规,若与此相反时,则徒劳而无效。 (经第六、疏第二十、妙印钞第七十九)
嘱累之‘嘱’为付嘱之义,‘累’为继承之意。谓将此妙法付嘱于弟子,使继承法脉至千岁。但,弟子必须是法器者。传授密法需严择人、时、地,阿阇梨若怠忽严择,灾祸及身,此需严持警觉。
供养念诵三昧耶法门真言行学处品第一(大日经第七卷)
广明真言行者之用心,欲成就自利利他之愿行,是为证得无上智愿,是以提示真言行者修行之要点,作为得此无上智愿之手段。种种真言行法发生事,且于真言行中为何应以信解为主等,此品中均有详述。
增益守护清净行品第二(大日经第七卷)
清净行是真言持诵者之精要,若依此清净行将得世间出世间之胜妙果。日夜住于念慧,起卧照法则所示,必须注意不可放逸。放逸是罪恶之根,障害之源。清净六根,对无边无尽的众生界怀着慈悲忍辱之心,劝诱彼等于佛一乘道,使发起上求菩提之念;又定斋室空静处为住处,其中安置本尊及胜妙圣典,供妙花,燃净香,应于心中现观十方三世诸圣等,为本品所明。
供养仪式品第三(大日经第七卷)
净身于正业,住于定,念本尊,依真言及印契,从本尊所在之国土招请本尊,如念诵行法完了,奉送本尊回本土等,皆依真言、印契及观想来行此仪式。并且妙行中因易生魔障,故应仰请不动明王为守护者,可念愿求其冥助等,此品中均有说明。
持诵法则品第四(大日经第七卷)
此品揭示行者持诵真言时,应观‘佉’字于其顶,即思自身与虚空等同,其次观‘暗’字于颈内,而后持诵本尊真言,依本法身之加持力,可得成就诸愿,且谓持诵时可依时与相。时是持诵要定日限而行,相则是显现行者罪障净除的征兆。如无此征兆,可知持诵无效验。
真言事业品第五(大日经第七卷)
真言行者加持自身而成金刚萨埵,思佛菩萨等无量功德,于无尽众生界,起大悲心,将所修之善根回向于法界众生,自利利他;往返于生死之迷界,而精进于福智之修集,可祈念圆满成就一切众生所有之希愿;又于清净处饰以香华,将自身观成观世音菩萨,安住于如来自性,加持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