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后,硬度不均匀的原因

2024-11-06 19:37:3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硬度不均匀的原因与本身材质、感应器、感应加热工艺、淬火冷却多种因素有关。
  一、回火马氏体和淬火马氏体的组织差异:
  回火马氏体的目的是消除残余奥氏体,其组织为马氏体组织
  淬火马氏体其组织内有一些残余奥氏体组织
  二、不同回火温度下的马氏体组织:
  低温回火(150-250℃) 所得到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其性能是:具有高的硬度(HRC58-64)和高的耐磨性,因内应力有所降低,故韧性有所提高.这种回火方法主要用于刃具,量具,拉丝模以及其它要求硬而耐磨的零件.
  钢淬火后的组织是马氏体及少量残余奥氏体,它们都是不稳定的组织,都有向稳定的组织(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混合物)转变的倾向.但在室温下,原子活动能力很差,这种转变速度极慢.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原子活动能力加强,组织转变便以较快的速度进行.由于组织的变化,钢的性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按回火温度的不同,回火时淬火钢的组织转变可分为四个阶段.
  1. 80-200℃马氏体分解,当钢加热到约80℃时,其内部原子活动能力有所增加,马氏体中的过饱和碳开始逐步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马氏体中碳的过饱和程度不断降低,同时,晶格畸变程度也减弱,内应力有所降低.
  这种出过饱和程度较低的马氏体和极细的碳化物所组成的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2. 200-300℃残余奥氏体分解,当钢加热温度超过200℃时,马氏体继续分解,同时,残余奥氏体也开始分解,转变为下贝氏体或回火马氏体,到300℃时,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基本结束.
  3. 300-400℃渗碳体的形成,钢在回火的这一阶段,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的碳化物转变为颗粒状的渗碳体(Fe3C).当温度达到400℃时,α固溶体中过饱和的碳已基本完全析出,α-Fe晶格恢复正常,由过饱和固溶体转变为铁素体.钢的内应力基本清除.
  4. 400℃以上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在第三阶段结束时,钢内形成了细粒状渗碳体均匀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的两相混合物,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渗碳体颗粒不断聚集而长大.根据混合物中渗碳体颗粒大小,可将回火组织分为二种:400-500℃内形成的组织,渗碳体颗粒很细小,称为回火屈氏体.温度升高到500-600℃时,得到细小的粒状渗碳体和铁素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索氏体。

回答2:

是表面感应淬火?还是整体淬火?
楼下的推荐答案主要指表面感应淬火,工作中,只要不是首次干活,淬火介质,喷水孔,转速设置、感应圈设计都不应该是问题所在。如果是个例的话,原始组织是值得怀疑的,还有就是表面脱碳的问题

回答3:

你的提问太模糊了,淬火后硬度不一的原因有很多,材质、淬火介质、时间等都有关系。

回答4:

1、工件原始组织不均匀;
2、淬火介质问题;
3、喷水孔问题;
4、淬火机床转速不均匀等;
5、感应圈设计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