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哪些经典的战争片?

有什么好看的嘛,求推荐呀!
2024-11-19 05:32:2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谢邀!

1、《珍珠港》

豆瓣7.8分,超15万人标记。一女两夫,美国战争电影总是绕不开爱情。

雷夫和丹尼这对好兄弟在参军时结识女护士伊夫林。雷夫主动请缨参加英国空军的作战,被击落掉进海里。而伊夫林得知噩耗悲痛万分。丹尼和伊夫林慢慢接近,互生爱慕,最后发生一夜情。日本人的偷袭是怎样来充当一个美式三角恋爱的陪衬。它最主要的噱头是长达40分钟的累赘的特效制作。


2、《拯救大兵瑞恩》

豆瓣8.9分,超过28万人标记,史上最真实的战争电影。

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战场血腥景象,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美国电影协会将其定为“极度渲染战争的暴力片”。

片中全长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被影迷、军事迷、发烧友奉为宝典,无人可出其右。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给他们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在影片的强烈音响效果中,观众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样真实,留给观众的是无限的深思。

3、《辛德勒名单》

豆瓣9.4分,超47万人标记。红色小女孩,真是一生难忘的场景。

思想的严肃性和非凡的艺术表现气质都达到了几乎令人难以超越的深度。描写犹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集体屠杀的影片过去也拍过不少,但是以德国人良知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营救犹太人的真实故事片。

在沉重中有厚重的味道,特别是在拍摄波兰的贫民区时,矮墙、砖块、潮湿气息,还原了时代的真实氛围。而红衣小女孩那一幕成为经典之笔在于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

4、《黑鹰坠落》

豆瓣8.6分,超13万人标记,美国战争史上损失最惨烈的一战。

1993年索马里战争,美国陆军因为情报错误而与索马里武装民兵进行持久的巷战过程,这只是由陆军游骑兵部队和三角洲部队及部分海豹突击队员共约150人于1小时内执行完毕的小任务,不料遭到当地军队的偷袭,竟演变成一场长达15小时的困兽之斗的故事。

5、《血战钢锯岭》

豆瓣8.7分,超36万人标记,不愿拿枪的士兵,却成为了救人最多的士兵。

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讲述他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并在冲绳战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战友的传奇故事。

回答2:

1、《黑鹰坠落》

【剧情简介】在一次追捕艾迪德政权两大高官的行动中,特种部队遭到当地民兵顽强抵抗。双方在市中心展开激烈对峙,美军一架黑鹰直升机受到攻击坠落市区。为了营救机组人员,一小队特种部队士兵深入虎穴。在接下来的15小时里,他们经历了人间最难以想象的修罗场……

电影成功告诉我们:任何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带来的只有“残酷”!漂亮的剪辑,紧迫的音乐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战争场面。这种突击类枪战片的翻拍总有丧尸片的气质,不怕死而且打不完。真实又恐怖的战争,弹壳如雨点般飞落。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对战争细节的描绘了,在如此复杂的战术地形下,能让观众最大程度地了解整个局势且不犯迷糊,无论是剪辑还是斯科特的调度,都堪称完美

2、《拯救大兵瑞恩》

不知道集结号借用了他多少情节。反正不少。这部由二战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给观众一种强烈的震撼。故事的情节感人,因为它挖掘岀了普通士兵的内心世界。观影的过程中听觉也受到冲击,诺曼底战役的战争场面,血流成河的镜头,气势宏大的音响效果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而引发对战争的反思,更加珍爱和平。

3、《血战钢锯岭》

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不会宣扬战争。这个片子基本都做到了。特别老派的热血直男片,甚至觉得叙事目的性强烈到有些直白。然而,就是好看。前半部分就是压制观众情绪,后面的战争就是帮主角和观者释放,去证明主角。战争场面太硬了,血腥可怕,看到紧张,如炼狱一般。

4、《兵临城下》

所见最好的关于狙击手对决的片子..没有之一。透露出了人性的善与恶,战友之间的感情,兄弟之间的感情,爱人之间的感情,无一不发人深省。电影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竟然发现,战争的残酷不仅是在敌我双方,在同一阵营也可以表现的那么强烈,苏联人竟然把枪口对准了逃兵。。。

5、《西线无战事》

上个世纪就说清的道理,我们现在还跟傻瓜样。似曾相识的被欺骗的感觉,所谓国家、荣誉、战争有多少是可信的呢?战争场面真实漂亮的长镜头,细腻的战友情谊表现,后半段延伸进入反战主题,小酒馆的痴人说梦令主角和观众一并感到心寒,结尾悲剧但不得不承认收得堪称经典。

回答3:

一、《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 :那时候真的好崇拜辛德勒,他没办法救下所有犹太人的生命,但是救一个算一个,他自己倾家荡产,最后看到人们去墓地看他的时候,泪眼婆娑。

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 :八岁男孩布鲁诺一家随着纳粹军官父亲的一纸调令,由柏林搬迁到了乡下。偶然的一个机会,布鲁诺结识了铁丝网另一边的同龄男孩施穆尔,并时常带给他食物吃,可以说,这个施穆尔是布鲁诺惟一的朋友,他们虽然隔着铁丝,但是经常聊天说话,他不知道条纹男孩是犹太人,条纹男孩也不知眼前这个孩子的父亲是下令杀害自己和家人同胞的刽子手。两个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却有着真挚的情感,让人动容,也心疼着那个时代被纳粹伤害的无辜人民们。

三、《美丽人生 La vita è bella 》 :犹太青年圭多邂逅美丽的女教师多拉,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彬彬有礼的向多拉鞠躬:“早安!公主!”;后来,他还趁机在纳粹的广播里问候妻子:“早安!公主!”随时不忘记亲亲多拉。被纳粹抓住以后,聪明乐天的圭多哄骗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奖品就是一辆大坦克,儿子快乐、天真的生活在纳粹的阴霾之中,泪目。

回答4:

个人比较偏爱的一部战争片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电影让其他所有3D电影成了伪3D,丰富的细节,如身临其境般的体验,开始会忙于搜寻荧幕上的各种细节而有些目不暇接,适应后完全沉溺于剧情,随着比利·林恩经历一场比战争更艰苦卓绝的中场战事。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伴随着非议与抵制,就像《工厂大门》第一次放映时在场的人惊恐逃避,就像有声电影第一次出现时大批演员“见声死”……影评人惯常的论调是“这种革命会使电影失去原有的本真”,但电影发展到今天能依旧生机勃勃不就是依靠着每一次的技术革新吗?而电影的内涵不也随着技术革新而愈加深厚绵长吗?

120帧的技术可能会在今后十几年间不断完善,精益求精,不断压缩成本,从而变成主流。也有可能李安引领的这场革命只是昙花一现,成为明日黄花。

B班是很普通的一个班,这个班中可能有来自偏远山区的王狗蛋,可能有初中就辍学的李小二,可能有从小就羡慕军人这个职业,大学毕业毅然从军的张大宝。这是一个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群体,只是因为军人这个职业才显出他们的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B班的人互相打闹,开不痛不痒的玩笑,互相捉弄,这是他们相处的方式,经年累月早已使他们融为一体,甚至比亲兄弟更亲。

同样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面对外界时的拙劣,仿佛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这也是这类人的正常表现,不管在美国,还是中国,感同身受。

球赛的中场表演比伊拉克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更可怕,赛前,他们被各种吹捧,享受着神仙般的待遇,他们尽情接受来自民众的赞美,这一刻,作为军人,内心一定是无比自豪激动的。

但当中场秀结束,一切梦幻破灭,此刻他们依然是英雄,但早已成为被人遗忘的英雄。人们会谈论某个球员的精彩表现,会谈论真命天女,会谈论绚丽的烟花,但记住他们的,也许只有他们的家人。

所以我特别理解比利姐姐的举动,她不愿看着自己的弟弟再被送往伊拉克战场,不管战争的意义何在,她都不想让弟弟以身涉险。

“这感觉其实挺奇怪的,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

没人关心一个年轻人怎样在残酷的战场生存下来,你作为英雄存在的目的是供人们膜拜的,是社交网络上一股正能量,每个人都谈论你,也都在消费你,但没人理解你。

对于比利·林恩最后的选择,如果换做我,我也会那么做。

因为上战场比中场秀容易多了。

回答5:

1、黑鹰坠落

《黑鹰坠落》是以1993年10月3日美军特种部队在索马里被伏击的事件为背景改编的。(电影称为“黑鹰坠落”,一般将美国在1993年的索马里军事行动称为“黑鹰事件”)是1993年美军在索马里执行军事行动时出现意外,由于情报有误,导致两架黑鹰直升机被RPG火箭筒击落。并引发了整个城市的人攻击美军。120名美军在激战数小时后在援军的支援下,大部分人成功返回基地。

电影里战术动作潇洒标准,装备还原也基本属实,特别是小队步行转移,巷战,类似于CQB场景的战术动作完成的非常专业。可以说该片是最好的战争电影之一。

2、《孤独的幸存者》

《孤独的幸存者》是由彼得·博格执导,马克·沃尔伯格、泰勒·克奇、埃米尔·赫斯基、本·福斯特主演的战争电影。

该片根据马库斯·拉特尔的同名回忆录改编,讲述了海豹突击队的四名成员潜入阿富汗刺杀恐怖组织首领,却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而遇袭,导致突击队几乎全军覆没。

大多数这种题材的电影都是大肆宣扬爱国主义,相比之下,该片就没有太多的爱国主义,更多的展现是军人的恪守和道德准则。另外值得一看的是,该片的枪战戏非常的精彩。

3、《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汤姆·塞兹摩尔和马特·达蒙等联袂出演。

电影描述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

2014年12月17日,影片入选2014年美国“国宝影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