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中杂诗》“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
2、拥有独到的观察视角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你能从吴均的《山中杂诗》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吗?
3、《山中杂诗》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
你最欣赏哪一个动词?
4、《竹里馆》景怎样?人怎样?(引诗中意象回答) 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5、谁独坐?谁来相照?是人伴月,还是月伴人?
6、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反衬。
7、《竹里馆》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
8、《峨眉山月歌》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 关系倒置句末。
9、“影入平羌江水流” ,什么“影”?此句什么景象?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 之事。
10、“月”与“思君(故乡亲友)”有何关联,可见出李白对故乡的依依细别?
11、《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
12、《逢入京使》诗中的“龙钟”何意?有什么作用?
13、成语“老态龙钟”中的“龙钟”又是什么意思?
14、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这样的古诗你还读过哪几篇?
15、 《滁州西涧》全诗写西涧春景,前半写 景,后半写 景。
16、写晴景明丽如画,而以 烘托幽静的意境,画不能到。写雨景也用以 衬 手法:暮雨忽来,春潮骤涨,着一“ ”字,如见汹涌之势,如闻澎湃之声。而野渡无人,孤舟自横,又于动中显 ,喧中见寂。后两句历代传诵。
17、言外有意,极耐寻味。如果那只“舟”不在“野渡”而在官津,当“春潮带雨晚来急”之时,万人争渡,岂能“自横”?如果作者春风得意,竞逐繁华,则寂寞“幽草”,又怎能使他偏爱?所以诗人借“滁州西涧”的动静之中,抒发其历经外放、罢任后,闲居时的 心境。
1、《山中杂诗》“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
2、拥有独到的观察视角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你能从吴均的《山中杂诗》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吗?
3、《山中杂诗》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
你最欣赏哪一个动词?
4、《竹里馆》景怎样?人怎样?(引诗中意象回答) 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5、谁独坐?谁来相照?是人伴月,还是月伴人?
6、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反衬。
7、《竹里馆》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
8、《峨眉山月歌》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 关系倒置句末。
9、“影入平羌江水流” ,什么“影”?此句什么景象?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 之事。
10、“月”与“思君(故乡亲友)”有何关联,可见出李白对故乡的依依细别?
11、《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
12、《逢入京使》诗中的“龙钟”何意?有什么作用?
13、成语“老态龙钟”中的“龙钟”又是什么意思?
14、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这样的古诗你还读过哪几篇?
15、 《滁州西涧》全诗写西涧春景,前半写 景,后半写 景。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