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灯照的更亮,为什么路灯选用的灯光都是黄光?

2025-02-24 03:41:1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因为不同的波长给人眼造成不同的颜色感觉,从红、橙、黄、绿、蓝、靛(蓝紫)、紫来看,眼睛的敏感度随波长的变化而强烈变化.

例如,在很好的照明条件下,眼睛对550nm波长的光(黄光)的敏感程度是红光或蓝光的20倍.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车的雾灯和马路的路灯采用黄光的一个重要原因.色温是度量颜色温度的标准,并不是度量灯的亮度.卤素灯的色温可以由2300K到7000K;HID灯的色温由4200K到超过8000K;灯的色温越高,它对雾和雨的穿透力越差(越不亮).以下是不同色温的表现:
光色温光效果
3000K黄色光,强穿透力
4200K白中带黄,原车配氙气灯
5000K光全白,欧规最高色温
6000K光全白,略带蓝色
6500K阳光下的白天
7000—8000K白中明显带蓝
8000K以上蓝光,穿透力极差
推荐:6000K左右的色温正好是最白略微开始转蓝的色温,人眼容易接受,不易疲劳,提高安全性,而卤素灯则较差。

路灯采用的是钠灯,属于气体光源。里面没有灯丝。
钠灯是目前发光效率比较高的气体光源。达到70%以上,比日光灯还高。比钨丝灯就不知道高多少倍了。 气体光源的发光光谱属于线光谱。钠灯的光谱只有少数几条谱线,主要成分是双黄色谱线。钠灯的光谱不覆盖人眼适应的红绿蓝光谱,所以看起来是黄色。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通过解剖发现,人的视网膜里的黄斑上,集中有90%的视锥细胞,而视锥细胞分为蓝、绿、黄三种,可以用来吸收与之相对应的光,因此如果一种颜色的光照射的话,其他两种都处于休息状态,只有吸收光的这一种在不停地工作,很容易引起疲劳;而这三种细胞对白光都可以吸收,如果白光照射的话,每个视锥细胞都在工作,相对减少疲劳。
从人眼的角度来考虑,在建造路灯时要有亮度,颜色尽量接近日光,还要把光线位置与人的视角调整好。所以路灯选用的灯光都是黄光。

回答2:

白光容易在夜间反光呗,如果用白光出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

回答3:

黄光比较柔和,不刺眼,如果用白灯的话会有光污染。

回答4:

黄光相对来说更加安全一些,因为白光反射性比较强,容易造成危险。

回答5:

黄光对人眼的刺激性较小,不会影响夜间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