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么出现的?它有什么功能吗?

2025-04-05 16:38:4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瓮城大约出现在春秋时期,其主要作用是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

在春秋时期,攻城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傅”、“临”和“门”。傅也叫蛾傅、蚁傅或者蚁附加,指士兵用器具攀登城墙攻城。临也叫堙或者距闉,指的是用土、石堆垒比城墙更高的土台,或者用高度超过城墙的临车居高临下攻击城上守军。门就是用修橹、冲车等工具攻击城门。

在这三种攻城方式中,傅往往士兵损失会比较大,而临耗费时间。相比之下城门的防御力比城墙要低,而且连接大路,利于展开兵力和破城以后扩大战果,因此使用最多的还是门。

《左传》中就有不少相关的记载。比如哀公二十五年,“吴子诸樊伐楚,门于巢”,说的就是通过攻击城门的方式攻破城池。

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古人也是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在城门之内增设悬门,一旦敌人突破城门,就把悬门放下,一来可以阻止敌军冲入城中,还可以切断已经入城的敌军退路。还有在城门上增设城楼,以加强守军火力。而瓮城,也是加强城门防御的手段之一。

瓮城也叫月城。就是在城门外面增修一座小城。根据《武经总要·守城》记载:


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瓮城并无固定形状,根据地利而定。瓮城的城门开口在侧面,而非正对主城门的方向,这样攻击方在突破瓮城城门以后,要转向才能攻击主城门,可以打乱攻击方的进攻节奏。

瓮城的最大好处是等于在城外增设了一道城门。当敌军突破瓮城的城门以后,在进攻主城门时守军可以从四面向敌人发射弓箭,大大加强了攻击力度。敌军进入瓮城以后犹如进入翁中,因此得名。

后来瓮城也不再局限于设置在城门外,也有修筑在里面的,这种叫内瓮城,或者筑城墙内外都设置瓮城。

比如明朝南京的聚宝门,也就是现在的中华门就是典型的内瓮城,而且其内瓮城足足三道,和主城墙组成“目”字形。攻击方要突破四道城门才能进入城内,极大的加强了城门的防御力。

所以瓮城的出现,把本来是城池防御中的薄弱点城门变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是古人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