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据刑法17条的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犯任何罪均不承担刑事责任。即便13岁男孩的盗窃行为达到追究盗窃罪刑事责任标准的,亦会因其未达到承担该罪刑事责任年龄的原因,而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因未满16周岁而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司法机关会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的时候会由政府收容教养。治安管理处罚法12条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需要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2、对13岁即有盗窃行为的男孩,其监护人应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其严加管教,让其明白与懂得违法或犯罪行为的代价,督促其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同时,如果因该男孩的盗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损失的,该男孩监护人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司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7条、司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12条、司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33条。
扩展资料
举例:
肖女士介绍,她家是低保户,夫妇俩育有一对儿女,女儿今年读高一,儿子小王今年13岁,读小学四年级。“这些年来,前后退赃10多次,不是现金就是手机。”
她记得,第一次发现儿子偷窃,是他6岁那年。当时,他还在上幼儿园。有一天,她发现儿子的书包里多出了30多块钱,反复追问下,才知道他竟然在附近菜市场,偷了一个小贩的钱。她赶紧带着儿子,将钱还给人家。
肖女士说,“今年4月7日中午,儿子的班主任黄老师打来电话,称自己放在讲台旁的钱包,少了700多元现金和3张银行卡。我问儿子,有没有偷老师的钱,他不承认,我东翻西找,在他装书的箱子里,找到了黄老师失窃的钱财。”
随即,肖女士带儿子来到东石边防派出所,希望民警可以帮忙教育。民警曾国俊告诉记者,“教育他后,他向我保证下次不再偷了,还交出偷来的3部苹果手机。”
然而,他的盗窃行为并没有得到母亲肖女士的理解,内心的真实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期就形成了盗窃成瘾的习惯。鉴于此,肖女士不能急于改变小王的行为,更不能通过打骂等粗暴的方式简单回应,以免助长他的逆反心理。
童敏教授建议,在教育小王的问题上,肖女士可以分三步走:一是不要讲大道理,遇到问题后,不要将以前的问题扯出来,避免伤到小王的自尊;
二是多鼓励小王,让小王对家人产生好感,形成良好的双向交流;三是当小王懂得家人疼爱他、关心他,知道家人喜欢他什么、不喜欢他什么之后,内心懂得并形成良好的是非感。
东石边防派出所方面也表示,小王年龄未满14周岁,目前只能以教育为主。接下来,他们会与学校方面加强联系,多去小王家走访,做好教育开导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13岁男孩6岁起开始盗窃 母亲用尽办法后无奈报警
对于13岁男孩偷窃行为,首先应提起重视。因为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不正当行为,长此以往容易致使人格腐蚀,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针对孩子的这种行为,首先应该先弄清楚致使这种行为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即什么原因导致其产生这种偷盗行为的,并进而对症下药。
如果因为物质匮乏致使没有安全感,根据家庭经济条件给予其一些基本的保障;如果是攀比欲望等心理问题,应给与正确的引导或者考虑找心理医生进行必要的治疗;如果是顽皮性或者说是无理由喜欢偷盗带来的刺激感等原因,就要给予一些带有震慑性的有效措施了。
盗窃的严重性
盗窃罪与任何一个中国公民,尤其是年轻人、未成年人的称谓是格格不入的,这种行为产生的危害也是极其严重的。首先,盗窃,使国家、单位及别人蒙受了损失。盗窃行为一旦发生,往往是一人被盗或多人被盗,使单位、邻居心惶惶,纷纷抱怨夫去了安全感;
有的由此还造成上下级、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彼此戒备,使原来比较团结、和谐的气氛,顿时变得十分紧张,甚至充满了“火药味”;有的单位和个人由于找物心切,一些人便盲目地充当起了“私人侦探”,甚至从无端怀疑发展到大大出手(造成有的轻伤、有的重伤、甚至有的至人死亡)。
二是影响当地群众、单位及家庭的正常生活秩序。有的犯罪分子盗窃财物数量和价值并不高,但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其次,盗窃犯罪严重影响了年轻人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因此对于盗窃行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盗窃行为,要引起重视,尽早将其坏习惯杜绝扼杀在摇篮中。
13岁犯盗窃罪,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1、先冷静,不要反应过度
虽然孩子发生了“偷窃”行为,但并不意味着他就变成了小偷。父母应该保持冷静,思考下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做?孩子想要什么?是零用钱不够,还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与关心?
比如,如果孩子没有零花钱,或者感觉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可能会选择自己动手“自取所需”;孩子如果觉得没有人关心他、爱他,“偷窃”可能惠成为他们表达不满以及需求满足的方式。
家长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了解他这一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可以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给予孩子适当的满足。
2、让孩子归还物品和钱
如果孩子的东西是在外面商店或者别处拿的,事发后家长必须监督孩子或者陪他一起归还物品并道歉,而且必须是当面还,不能偷偷地放回去,这样能让孩子认识到这一行为的性质和相应的后果。
如果孩子是从家里拿了钱,估计一下他到底拿走了多少钱,并向他说清楚这些钱必须偿还。孩子可以通过帮忙做家务来还钱。
如果不是经济条件所限引起的,建议先带孩子看心理医生。如果问题出在经济方面,家长要多长导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活才是,13岁孩子不小了,不要用简单粗爆的方法来解决。
j据我所知,依据刑法17条的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犯任何罪均不承担刑事责任。即便13岁男孩的盗窃行为达到追究盗窃罪刑事责任标准的,亦会因其未达到承担该罪刑事责任年龄的原因,而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这男孩屡次犯错的行为,我认为其家长一定要对他进行严加管教,防止其再次犯罪。俗话说:小时候藏针,长大了就会偷金。这是错误的行为,因为偷盗达到一定数额,或者有伤害案,那么这个小孩的未来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