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用他短暂的生命给世间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有人欣赏他杂文的讥诮反讽,有人享受他小说的天马行空,有人赞扬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独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他一生最珍贵的东西,是对自由的追求。
正如他的妻子李银河所说,人们喜欢王小波,首先是喜欢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自由是一个最美好的词,一个最美好的价值”。
王小波用他的生活和写作,去实践这种价值、传播这种价值。他让人们看到,一个自由的人,既可以享受思维的乐趣,拥抱理性与常识,也可以跟随灵魂的舞蹈,在凡俗生活之外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的人,是最具有判断力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人。
毋庸置疑,有人对自由怀有偏见,居心叵测地进行了曲解。而这些曲解,经过反复的灌输,在很大程度上已被相当多的人认可、接受并传播。从个体心智上说,人们被暗示,自由可能导致放任和堕落;从社会组织上说,人们总是听说,自由与失序、混乱甚至动乱联系在一起。王小波以他的作品,并以他的为人和他的生活,向世人展示了一颗自由的心灵在思考着什么,在感受着什么,在渴望着什么,在给予着什么。在摆脱体制的束缚,获得自由的状态之后,他既没有吸毒,也没有上街,而是沉迷于思想的芬芳,驰骋于想象的旷野,并通过他的文字,将他收获到的美好与我们分享。他让我们知道一个基本的常识,即一个自由的人首先想要的东西是过美好的生活。
有人说,王小波只是一个特例,生活不是文学,社会不是空想,纷繁复杂的人类世界更需要法律和秩序。这些话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暗含着很多错误的判断。首先,强调王小波是特例,意味着大多数人都既非理性且又缺乏诗意,这显然是一种歧视和偏见。其次,在谈论自由时强调法律和秩序,等于是将二者对立起来。在此我们要感谢王小波不仅创作了小说,还发表了大量的杂文。他通过这些杂文告诉人们,公平的法律和良好的秩序正是一个自由人的本能而自然的追求,而且它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只能依靠自由的思想和权利来完成。没有自由作为前提,秩序无从谈起。如果有,那也只是专制者的秩序。失去自由的人,也就失去了秩序。
先制定好法律再给予自由,还是先开放自由再制定法律,这并不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因为,当人们没有自由的思想和权利参与制定法律时,就不会产生出公平的法律来。
有人总是自鸣得意地说,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然而王小波和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让我们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句地道的废话。对于一个自由的人、一个自由的世界而言,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恰是最能体谅他人的人,最具宽容精神的人,最有协调能力的人,因此从来就不会要求绝对的自由。只有专制者才会渴望绝对的自由,这句话应该去说给他们听,而不必烦扰王小波及他的追随者。
自由并不是在一条道路的尽头等待我们的花园,自由只能是这条道路本身。因此,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时候。王小波的价值在于,他让我们看到自由的真相:既理性又激情,既现实又浪漫,既精英又平民,既深刻又有趣,自由是多么美好。
他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如莫言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
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我最佩服的一代),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补充一点,王小波的才华不仅如此,他不但数学学得很好,编程也是高手,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无法想象的。有意思的是,和他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他编的所有程序都叫wanger1,wanger2。
最后的补充,小波的小说不但有幽默还有智慧,看过他的《寻找无双》,和杂文自选集的人,一定会被他的智慧所征服。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他,喜欢智慧。就像小波说的,当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些,就很高兴。
喜欢小波的人一定要感谢李银河,因为当时李银河在国外读书,一个人的奖学金两个人用,而且给与小波大量的支持,甚至在那样的环境下都没让小波作过家务。感谢李银河,有了你,才有智慧的小波。
小波的书在他生前大多未在大陆出版,黄金时代曾在香港出版,名字竟是“王二的风流韵事”,令人啼笑皆非,又无限伤感,希望再也没有这样的事发生。
小波于45岁时,夜晚在公寓楼下大叫数声,次日被发现已死亡,死因心肌梗塞。
小波其他的贡献:小波曾和妻子李银河研究中国同性恋人群,为中国第一人,遭受大量非议
小波,这是中国第一位具有现代感的作家,他的作品小知识分子情调十足,愿意追求有趣的事物,更可贵的是,他认识到思想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他的写作诚恳而真实,据说王小波其人生活作风十分严肃,这表明他颇具道德感,不仅如此,从他的文章里,还可看出一个爱国者的赤子之心,他对中国人生活中的阴暗面口诛笔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若不是性格中颇具艺术气质,差一点成为第二个鲁迅,还好,他并不是没完没了地写随笔,而是潜心创作了一批小说,这些小说对于中国文坛,可说是个人风格独特,但要把目光放长远,我不得不说他的摹仿痕迹太重了一些,且对于意识形态考虑过多,活像一个中国制度的憎恨者及说闲话者,尽管如此,他仍可被称为一位了不起的文体家,他的文风言之有物,逻辑清晰,观点明确,生动有趣,还很有新意,他像一阵扫过中国文坛的轻风,但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不幸英年早逝,令人为之难过不已,我相信,若是他仍旧活着,以他的干劲及胆识,那么还会为中国文学再添惊喜。
运用独特想象力批判、反映现实生活。王小波文学多用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变换多种视角。
具有独创性的精神内核,王氏把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他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易于形成鲜明的语言风格。
从人性第一的高度上审察现象本质及其内在冲突。王小波以文革这个特殊的时代为突破口揭示出了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和荒诞,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反省和批判。
理性与文学融合。王氏本身在大学担任过数学教学工作,喜好逻辑、数学、科学等。他一方面同情受到迫害的知识分子,一方面反对知识分子“建立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他认为“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希望有帮助!
王小波是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他还做了从来没人想做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以及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提倡自由,运用想象力批判,反映现实生活。
运用独特想象力批判、反映现实生活。王小波文学多用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变换多种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