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9到1947年间,郭沫若创作了小说四十余部,其中有借古喻今的“寄托小说”,有细腻描写身边小事的“身边小说”。他创作戏剧达到十几天一部的速度,五四期间他创作了八个戏剧奠定了他的中国戏剧史上的基础,其中《卓文君》、《王昭君》、《聂 》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而新中国解放后他的《屈原》、《蔡文姬》、《虎符》等剧作更是证明了他的创作源泉不息。他早期的翻译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作品把国外的文艺新风引起了中国。 郭沫若的作品中浪漫是始终的笔调,但于浪漫之中又藏匿着不露声色的锋芒。他不喜欢引经据典,也不照常规出牌,他借历史的原结构,把对现实的抗争隐匿于历史人物之中。他把生活搬上了舞台,又把地上的舞台搬到了天堂。他在中国艺术领略里的学术影响力使他成为中国国内战争尚未平息时两大政党争相接纳的政治人物,然而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使他在人生的后29年为新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发挥了作用。
走进乐山,你会发现郭沫若与这座城池息息相通,沙湾美女峰下巨型雕塑郭沫若潇洒从容的扼腕向天,具有时代标志的乐山广场,郭沫若的又一塑像淡定自若。乐山城中心里有沫若广场、沫若剧院,郭沫若的母校——乐山一中和乐山草堂高中成了乐山学子争相就读的重点学堂。因为有了郭沫若,乐山多了很多国内外学者和要人的脚印,因为有了郭沫若,整个乐山城池增添了几分素养。在乐山对郭沫若的研究有民间的,有院校的,有自发的、甚至有的是孤独的。人们用不同的形式让这位伟大的文化巨匠生命不朽,以他的名字名命的各种活动、各种文化场所数不胜数。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