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说错了” ——“王修”还是“王脩”? 不过最让人感动的还是王修的故事。王修原本是袁谭的人。袁谭被杀后,王修号啕大哭去找曹操,请曹操批准他为袁谭收尸。曹操故意不答应。王修说:“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结果曹操“嘉其义,听之”,而安葬了袁谭以后的王修也成为曹操重要的谋臣,《三国志》还为他立了传。——《品三国(上)》第一百零八页 在读上面这段话时,我脑海之中冒出了无数的问号:易中天先生所说的这个“王修”何许人也?我怎么没有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看见过这个名字吗?难道是因为我读《三国志》时一目十行吗?依据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内容,我认为这个“王修”应该是“王脩”。陈寿所著的的《三国志》之中的那个“王脩”有一段经历与易中天所说的那个“王修”十分相似。“王脩”还是“王修”?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究竟是“王修”还是“王脩”呢? 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我们不妨先看看据《三国志·王脩传》记载:王脩字叔治,是北海营救人。七岁时,王脩的母亲去世。王脩的母亲在社日(即祭祀土地神的日子)里去。第二年邻居祭祀土地神的时候,王脩感慨怀念已离人间的母亲。邻居听闻这件事后,为此停止祭祀土地神。二十岁时,王脩在南阳交际学习,在张奉家里居住。张奉全家染得疾病,没有向他们表示帮助的人。王脩自己隐瞒实情,怜悯他们。张凤一家全部康复以后,王脩才离开。初平年间,北海的孔融招用王脩做主簿,管理高密地区。高密地区的孙氏人家向来豪强狭义,其门客多次触犯法律。有抢劫的人逃到孙氏家里,官府不能逮住罪犯。王脩派吏民围住孙氏家,孙氏抗拒守卫,吏民害怕不敢靠近。王脩向吏民下强行令:若有不进攻的人,与他们同罪!孙氏害怕,才放出贼人。从这件事以后,高密的地方豪强都向官府屈服。 举荐孝廉,王脩谦让于邴原,孔融不听取他的建议。当时天下大乱,事情不能顺序的完成,过了不久,郡中有造反的人。王脩听闻孔融有难,急匆匆的连夜去找孔融。贼人刚刚造反,孔融对身旁的人说:“能冒险前来的,只有王脩一人罢了!”孔融刚刚说完,王脩就赶到了。为此,王脩暂任功曹。当时胶东地区多有贼人盗寇,又调王脩任胶东令。胶东人公沙卢宗强,擅自造设营寨、沟道,不肯答应调遣。王脩独自带领几个骑兵径直进入敌人的营门之内,斩杀卢氏兄弟,公沙氏惊慌没有人敢于行动。王脩安抚慰问剩下之人,从此盗寇有所减少。孔融每次遇到难事,王脩即使呆在家里休息,也都会赶去帮助孔融。孔融依赖王脩来免除灾祸。 袁谭在青州,征召王脩做治中从事,别驾刘献多次诋毁王脩。后来刘献因为这件事理应判处死刑,王脩处理这件事,刘献才得以幸免于难。当时的人多因为这件事更加看好王脩。袁绍又任命王脩做即墨令。袁谭高兴地说:“成就我军的人就是王脩你呀!”袁谭失败,刘询在起兵漯阴,诸多城池里的人都响应。袁谭叹息道:“现在全州都背叛我,难道是因为我品德低下吗?”王脩说:“东莱太守管统虽然在海表,但是这个人一定不会背叛你。他一定会来的。”过了十几天,管统果然背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赶来投赴袁谭,其妻子和孩子被贼人所杀,袁谭调换管统做乐安太守。 袁谭再次想进攻袁尚,王脩说:“兄弟互相残杀,这是失败的道理呀!”袁谭内心十分不高兴,但是他知道王脩是忠心于他的。袁谭又问王脩:“为什么这样说呢?”王脩回答说:“兄弟就好似左膀右臂。兄弟相斗就好像人们打斗而失去右手,却说:‘我一定能胜利’,这样可以吗?背弃自己的兄弟,不互相关爱,还能与天下中的人谁可以相亲呢?那是势必小人的做法,想用争斗来换取一朝的利益,希望明君(即袁谭)不要听信谗言呀!如果我们斩杀几个小人臣子,再与袁尚和睦相处,征讨四方,便可以纵横天下。”袁谭不听王脩的劝说,与袁尚互相攻击,向曹操求救。曹操攻破冀州以后,袁谭再次反叛曹操。于是,曹操率领军队在南皮攻击袁谭。王脩在安乐运输粮草,听闻袁谭急促之事,带领十几个人前往去找袁谭。 王脩到达高密时,听闻袁谭已死的消息,下马号啕大哭道:“无君要到哪里去啊?”于是,王脩去找曹操,希望能够安葬袁谭。曹操明白王修的意思,只是没有说话。王脩再说:“我受袁氏的厚恩,如果能让我收敛袁谭的尸骨,接着就是自杀,我也不会后悔。”曹操嘉奖王脩的义举,接受王脩的请求。 在下面的内容之中,我就会给出答复。上面这些是《三国志·王脩传》中的一部分译文。我认为:两者(即“王修”、“王脩”)虽然现代解释相同,但是后者(即“王脩”)要远远好于前者(即“王修”)。 理由以下几点。第一点。译文最后一段(我自己将其分为一段,是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的内容与易中天先生在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大家不相信,可以比较阅读。这一点可以从侧面证明两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点。“修”等于“脩”。这两字都念xiu,并且都读一声。若要证明这一点的真实性,大家可以去查一查《现代汉语词典》。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有明确说明:脩,同“修”。 第三点。时代不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可能看到简体字。汉字化繁为简时间不是很长。我们与陈寿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之中,“修”和“脩”不能同日而语。第四点。“脩”还有用。在《现代汉语词典》之中,“修”和“脩”都有说明,这告诉我们:这两字依然在被我们所使用。 第五点“修”字简单。我个人认为易中天先生在编辑演讲稿时,是因为“修”容易编辑而输入了此字。“修”和“脩”这两字现在确实是“相同的”,但是“脩”更有“优势”,例如可以方便人们查阅《三国志》,不容易造成误导等。两字可以通用。对于这个问题,在写与说时,最好加以说明!这样就容易让人明白。 综上我认为:“修”和“脩”是“相同的”,但还是用“王脩”这个名字好。 《三国志·王脩传》的原文: 王脩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脩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脩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脩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脩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举孝廉,脩让邴原,融不听。时天下乱,遂不行。顷之,郡中有反者。脩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脩耳!”官终而脩至。复署功曹。时胶东多贼寇,复令脩守胶东令。胶东人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脩独将数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脩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融每有难,脩虽休归在家,无不至。融常赖脩以免。 袁谭在青州,辟脩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脩。后献以事当死,脩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袁绍又辟脩除即墨令,后复为谭别驾。绍死,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脩率吏民往救谭。谭喜曰:“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之败,刘询起兵漯阴,诸城皆应。谭叹息曰:“今举州背叛,岂孤之不德邪!”脩曰:“东莱太守管统虽在海表,此人不反,必来。”后十余日,统果弃其妻子来赴谭,妻子为贼所杀,谭更以统为乐安太守。谭复欲攻尚,脩谏曰:“兄弟还相攻击,是败亡之道也。”谭不悦,然知其忠节。后又问脩:“计安出?”脩曰:“夫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斗而断其右手,而曰‘我必胜’,若是者可乎?夫弃兄弟而不亲,天下其谁亲之!属有谗人,固将交斗其间,以求一朝之利,愿明使君塞耳勿听也。若斩佞臣数人,复相亲睦,以御四方,可以横行天下。”谭不听,遂与尚相攻击,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脩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脩意,默然不应。脩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以脩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太祖命取统首,脩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太祖议行肉刑,脩以为时未可行,太祖采其议。徙为奉常。其后严才反,与其徒属数十人攻掖门。脩闻变,召车马。 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爵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相国钟繇谓脩:“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脩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顷之,病卒官。子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初,脩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