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闯关东 观后感

2024-11-12 08:00:0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电视连续剧《闯关东》观后感!
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播送近月以来,我和老伴一集也没有脱,天天坐在电视机前,欣赏这部激动人心的佳作,简直也把自己看成了戏中人,和朱开山一家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焦虑而焦虑,为他们的成功而欢呼。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昨晚播完了51、52最后两集,我静下来思考,从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最主要的是,如下几个字:闯、忍、诚、忠和恨。
闯,他们一家闯关东,闯世界,闯未来,闯生活,闯自由;他们一家为了逃避故乡山东的灾荒,寻找一条生路,他们闯关东,他们淘金、种田、经营饭馆、搞货栈、跑马帮、开煤矿,为了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吃尽千辛万苦,从不向困难低头,这是在朱开山一家身上表现一种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当前全国人民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人人需要有这股闯劲和创新精神。
忍,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面前从不含糊,就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哈尔滨已经鬼子兵临城下,炮声震撼着法庭,朱家力争打赢了甲子沟煤矿的官司,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但是,朱家对邻里纠纷,如对潘五爷的一再纠缠;对亲友的误解,如对韩老海因儿女亲事不顺的怨恨等等,朱开山为了和谐相处,以忍对之,最后终于化解了矛盾。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在我们日常生活待人处事中,也是值得学习的。
诚,就是诚实、诚信。朱开山一家一贯以诚待人,以诚处事。反映了中国农民的品格。这里说两个例子;一个是,朱开山曾经是义和团的头头之一,失败后,在洋鬼子的屠刀下死里逃生,来到关东的金沟淘金,结识了贺老三,成为拜榜兄弟。朱开山离开金沟几年后,得知贺老三为人谋害,他二次冒险进金沟,查清楚贺老三遇害的情况,惩罚了元凶。又如,朱开山偶尔认识了震三江这个杀富济贫的英雄人物,震三江当时被捕,震三江设法告诉了朱开山他窃得财宝的隐藏地点,朱开山和儿子一起找到这些财宝用以疏通环节,把震三江从狱中救了出来,若干时间后,震三江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这就是朱开山的性格,也是朱家人的性格,就连朱家人救了他一命,并在朱家长大的一郎也是这样,当他发现被森田欺骗,损害了甲子沟煤矿的利益时,一方面设法把揭发森田物业的证据交给朱家,并且以死谢罪。
忠和恨,可以说朱开山一家的性格,虽然他们是闯关东农民,后来经商、开矿,但是他们胸中都跳动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朱开山的二儿子后来成为东北军一位团长的朱传武,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为了保卫哈尔滨,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国土,战斗疆场,拉响集束手榴弹和日本鬼子的装甲车同归于尽。那些在前线和鬼子拼搏的英雄们也都是这样。
他们藐视敌人,怀着满腔的仇恨和鬼子战斗。朱开山在森田被击毙之前对他说:最后你们的结果,是滚出中国去,留下的是你们的尸体。
是的,朱开山预料没有错,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以中国人民的胜利,日本鬼子的彻底失败,而写完了这段血的历史,留在中国大地上的,只有侵略者的尸体和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
《闯关东》是一部不屈的家国抗争史,是一部中国移民的奋斗史,看了它拨动了民族精神这根心弦,勾起了一代代人的回忆。
连续剧《闯关东》也告诉我们,听听军国主义分子森田的狂吠,虽然那是过去的事,但现在并不是没有这样的狂人。世界并不太平,依然要时刻准备着,枕戈待旦,睡觉也要睁着一只眼睛。千万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在奉行和平外交,以邻为友的同时,为了国家的安全,必须时刻警惕着!

近日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是一部讲述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运变迁的大剧。从已经播出的近三分之一看,基本概述了山东人闯东北的辛酸心路历程,再现了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悲壮历史。无论是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也无论是生活场景还是民俗以及时代背景,都象磁铁一般牢牢地吸引住了人们的视线。

电视剧《闯关东》之所以一开始就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戏的题材所至。

据记载,在过去的300多年间,约有2000多万山东人迁移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艰辛创业。有一个说法,建国初期,每三个东北人,就有两个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或山东人的后裔,而在山东,闯关东者几乎遍及每个村庄。“闯关东”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为了生存,大批山东人背井离乡,踏上了关东那片辽阔的黑土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闯关东》就是为这些生活在东北的山东人拍的一部电视剧。当年闯关东的人,谁的心里没有一把辛酸史呢?离乡背井,遥望故乡,哪个流浪在异乡的游子不是承担着身体与精神的双层压力呢?所以,电视剧首先就赢得了当年闯关东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的青睐是不难理解的。

毕竟电视剧不同于历史书,考虑了可看性,势必要增加一些离奇曲折的情节,何况在这个一切讲究效益的年代。对这点,我们是应该给予理解的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炯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在剧本策划阶段就将其创作定位为: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故事。

“闯关东”这种民族行为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关东路上的闯荡需要经历一次次的波折磨难,包括土匪、官兵、土豪、乡霸、流氓、流民、善人、妓女、瘾君子、矿工等等各色人物将陆续登场,给山东大汉制造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苦难之下,朱家父子、兄弟、夫妻之间所产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一故事设计与好莱坞大片《指环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又与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相似,由此可见中西影视文化在人性的本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认识是相同的,所谓高手过招,点到为止,摘花飞叶看似相似,其内功也自有独得之妙。 作为具有史诗色彩的大戏,《闯关东》的故事情节可谓荡气回肠气势磅礴。剧中人物众多,身份地位不同,各个又性格鲜明。以山东人朱家一家为主线,逐渐引出没落格格、商人、艺人、土匪、恶霸、土豪、乡霸甚至日本人等,众多三教九流的人物,演绎出一段又一段脉络清晰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剧中再现了当年闯关东人放排、伐木、淘金、采矿等大场面,使得该剧有了较强的可看性。所以,吸引住众多喜欢听故事、看风俗的大批观众,也就不足为奇了。

《闯关东》吸引观众的还有那些具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主人公朱开山的扮演者李幼斌,自《亮剑》后,以他深厚的表演,俨然成了当今中年男演员的佼佼者。在这部剧中李幼斌塑造了一个不同于“李云龙”的英雄式人物。他在剧中的那种沧桑感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无痕迹的表演,自然得到观众的认可。如果说《闯关东》是一部交响乐,那么李幼斌无疑就是引导出主旋律的音符,而他的老伴与三个儿子,无疑就是乐曲中厚重的和声。扮演他老伴的莎日娜,是近年荧屏上优秀的“妈妈”演员,这次,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妈妈。在这部交响乐中,还有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这就是小宋佳扮演的鲜儿。鲜儿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她经历了很多坎坷,是剧中戏份最重的女性角色。她的出现,令这部“交响乐”中多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还有众多如牛丽、丁嘉丽等明星的加盟,都给这部“交响乐”增添了各种音色。有如此众多的明星,你说电视剧能没有吸引力吗?

以上,就是《闯关东》成功的主要原因。其它如音乐动听、画面优美等,也都是功不可没的。

当然,这部戏也有它的缺点,比如传奇色彩的浓烈盖过了写实主义的光芒,使得该片与历史上的“闯关东”有着一定的距离。电视剧的主人公朱开山,一开始的身份就是义和团的将军,不凡的身份使他的“闯”更多了几份优越感。其实,生活中大多“闯”关东的,是那些最低层的农民,他们的“奋斗”与生存更加艰辛。记得在哈尔滨看过一幅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位挑着扁担的山东人,挑着家当与孩子,赤脚走进了天寒地冻的世界……

52集电视连续剧 开年大戏 <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迥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力求真实还原那段悲怆、苍凉、恢弘、悲壮的民族血泪史。书中将再现当年闯关东人放排、伐木、淘金、采矿等大场面,场景横跨半个中国。而在细节上,作者延续了其擅长的在平淡人生中贯串人性关怀的思路,亲情、爱情与故土情的纠结深入人心,对国事、家事、家乡事的担当感人至深。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东北人口仅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 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雍正说“朕夷狄之君”“非中国人”。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满洲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闯关东-山东人-清代分三个时期:(1)、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2)、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 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 策。(3)、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 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 1860)正式开禁放垦。
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 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 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 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 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东北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 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 东北,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 胆寒。”
闯关东,由于东北为流放地,禁垦,边墙西为蒙古贵族驻牧地。但覆灭的满清殖民政府无力阻挡历史潮流,满清二百多年殖民统治,倒促进了满蒙汉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满蒙独立”运动、“伪满洲国”等历史沧桑,都没能改变满洲人成为中国的满族人。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增强最,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辛亥革命东北几千万关内汉人回到中国怀抱,“以至于人文地理学地图表明该地区完全是中国人的”(《草原帝国》,法国,勒内.格鲁塞)。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 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 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 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 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 寝者皆山东移民...”。作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汉族,几百年来人囗压力就使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走西囗、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那么,闯关东便成了人口与经济的平衡学。

看完中央三套节目"回娘家"这场晚会,听了孙新建导演总结了和体会了<闯关东>这一部大型的,轰动全国的这部连续剧,八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高满堂老师在这部连续剧体会到了求生存,求发展,求和谐.然而延续了其擅长的在平淡人生中贯串人性关怀的思路,亲情、爱情与故土情的纠结深入人心,对国事、家事、家乡事的担当感人至深。

孙建业老师讲了干什么事不能浮躁,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讲的很深!我很受启发!

希望高满堂老师能把14万字的剧本写得更精彩,更生动,更和谐!愿<闯关东>剧组原班人马永不动摇!在今后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回答2:

《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炯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
该剧力求真实还原那段悲怆、苍凉、恢弘、悲壮的民族血泪史,创作中着力把握历史质感,以当代视角重新关注那段历史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