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借箭》是根据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
1、背景:
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入侵的曹操。孙权的部下周瑜和刘备的部下诸葛亮便要合作一起抗敌。可是,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找个机会除掉他。《孔明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
2、借箭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①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②借箭的过程:吩咐连船→下令摆船→擂鼓呐喊→掉船受箭→船回南岸→齐声道谢
③借箭的结果:如期交箭,周瑜叹服。
3、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能放箭。
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4、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历史原型是孙权
在《魏略》中说: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