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指那些在学堂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学士逐渐变成官名。南北朝以后,学士正式成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到了唐代,学士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唐玄宗初置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之官。至唐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可参预朝政并撰拟机要文书,有“内相”之称。唐以后,往往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明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清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
此外,明清有大学士之职。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批复奏章,而实握宰相之权。清代相沿,设有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大学士,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均为文臣中最高的官位。
博士最早是我国古代官名,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所掌为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章,是朝廷和各级衙门的顾问官。至汉武帝时,采用公孙弘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开始任学官,担任教学工作。
东汉后,博士官制的作用与前代有所不同,成为专精一艺的职官名。如西晋置律学博士,北魏置医学博士,隋唐又增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至宋代废止。宋以后,人们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有茶博士、酒博士等。
博士地位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