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地区具有较长的地质演化记录,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地层对成矿的贡献具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作为矿源层,为成矿提供原始矿质来源;另外是作为主要的赋矿层位。当然火山沉积地层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层,岩浆热能、流体对老地层中的成矿元素具有重新调整作用。
浙赣拗陷的中元古代铁砂街组是一套细碧角斑岩-碳酸盐建造,在细碧角斑岩系中部的含火山碎屑及富钾质、铁质泥灰岩为铁砂街铜矿的重要含矿层位。在永梅拗陷内的中元古代龙北溪群为一套中等变质的海相复理石、火山复理石和细碧-角斑岩建造,地层中富含Cu、Cr、Ni、V、Pb、Zn、Au、Co等元素,这些变质地层中赋存有铜、金、铅、锌、钴矿,代表性矿床有梅仙铅、锌、银矿等;此外武夷隆起内的中元古代交溪组则是金的赋矿层。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中矿化普遍,矿化主要分布在江南隆起及其周缘地区,这些含矿层位有:江南隆起西段的南华纪莲沱组顶部砂页岩中层控热液-矽卡岩型锡铅锌多金属矿,形成矿床可达大型规模;在下扬子地区震旦纪灯影组、奥陶纪地层中发现的“类卡林型”金矿及层控矽卡岩型铅锌矿,具有一定的工业意义。江南隆起北部的震旦纪蓝田组炭-硅-泥岩中的锰铁铅锌矿化,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建造中普遍含有钒、石煤、磷结核和银、铅、锌矿化及铂族元素异常等。在江南隆起南部的怀玉-广丰地区,与早寒武世荷塘组相当的一套黑色页岩夹硅质层、灰岩透镜体的地层中,底部也含有石煤、磷结核及铌、铀等矿层。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赋矿层位较多,这主要和华力西-印支阶段的构造活动有关。典型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及含火山(碎屑)岩沉积建造为典型的赋矿建造。下扬子拗陷的晚石炭世黄龙组白云岩段、船山组灰岩—下三叠统青龙灰岩,都有铜、金矿产出,构成了铜陵地区“多层楼”成矿模式,代表性矿床有冬瓜山铜矿、新桥铜、硫(锌)矿等。浙赣拗陷的早石炭世梓山组含碳质碎屑岩和船山组灰岩均为赋矿的重要层位,代表性矿床有永平铜硫铁矿。永梅拗陷的含矿地层有:林地组上部至黄龙组或经畲组为滨海-浅海相碎屑-碳酸盐沉积,夹数层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碎屑岩沉积,分布有铁、钼、铜、铅、锌、硫等矿化;黄龙-栖霞组以浅海相碳酸盐沉积为主,夹碎屑岩,产有铅、锌、硫等矿化,主要矿床有梅州玉水铜矿、马坑铁矿等;早三叠世溪口组以钙质、泥质粉砂岩、泥岩沉积为主,夹厚层灰岩或灰岩透镜体和火山碎屑岩,含有铜、铅、锌火山-沉积矿层,与海底火山喷流活动有关的主要矿床有钟魏铅锌矿。
中三叠—中侏罗世,在拗陷区以发育海陆交互相、陆相火山-沉积盆地为特点。下扬子拗陷区中三叠世周冲村组的膏盐层,为区内铁矿、硫铁矿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区内绝大部分铁矿和2/3的硫铁矿均产在膏盐层上下层位的火山岩中。永梅拗陷的早侏罗世海湾湖-湖泊陆屑沉积夹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建造为特点,有锡、钼、铅、锌、锑、银等矿化,主要矿床有梅州嵩溪银锑矿;而早侏罗世的金鸡群(梨山组)则是锡的赋矿层。
晚侏罗世火山岩在浙赣拗陷和沿海地区分布较为广泛,为一套陆相中酸性-酸性熔岩夹火山碎屑岩沉积建造,局部夹炭质页岩及砂、泥岩等,地层中赋存叶蜡石、明矾石及铜、锡、铅、锌等。
白垩纪陆相火山喷发-沉积岩分布最为广泛,但3个拗陷区有所不同。下扬子拗陷下部主要为一套橄榄安粗岩组合,与铁、硫成矿关系密切,上部出现碱性系列和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其含矿性较差。在沿海地区,其下部为一套陆相中酸性-酸性熔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局部见中基性熔岩,上部为紫红色、紫灰色细碎屑沉积。以火山-沉积断陷盆地叠置于上侏罗统之上,集中分布区内中北部。有铜、金、钼、铀等矿化。
研究表明,东南地区内生矿床大多和前泥盆纪基底地层关系较紧密,因此前震旦纪结晶基底(中元古代—太古宙)及前泥盆纪变质褶皱基底地层(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是区内主要与壳源岩浆活动的矿源层。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早侏罗世)部分地层也能为成矿提供一定的矿质来源,但主要和其中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夹层有关。
通过对区域各构造层成矿成晕地球化学平均含量进行统计计算表明:
Au、Cu、Pb、Zn、U、Th、Nb、La、Y、Be、As、Bi在元古界构造层中含量最高,展现出前震旦系中成矿成晕元素呈多组分、高含量的特征,具备很高的成矿物质供应水平。在构造营力作用下,元素常常被活化,在后期岩浆活动的影响下为成矿作用提供矿质来源。
上古生界构造层中W、Mo、Sb、F、Hg等元素含量最高,连同As、Bi、B等元素一起构成自元古界以来的第二个多组分富集层。
侏罗系构造层中Ag、Pb、Sn、Mo、U、Th、Nb、Y、Be等元素的高含量构成了侏罗系多组分富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