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览关于形象思维的论述,令人费解之处着实不少,这就使人怀疑形象思维是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下面列举几个重点问题进行探讨。
(1)有同志断言:“文艺创作根本不借助于抽象思维,而是进行形象思维,在创作过程中总不能离开形象。”并说这是文艺创作的“规律”。他举杜甫的诗句为例,“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中的独特景象正表现了诗人的形象思维的独特性。诗人从他所见到过的自然景象中分析出两只在叫的黄鹂和翠柳,综合成“两只黄鹂鸣翠柳”。又从他所见到过的自然景物中分析出一行向空中飞的白鹭和青天,综合成“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独特景象(见《形象思维研究》一书)。笔者虽然不是诗人,但我敢说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会是按照这样的规律作诗的。诗歌创作总是立意在先,如果用这种方法作诗,诗歌还有什么意境可言?文艺作品中的形象都是为特定情感铺设的,不存在没有情感的文艺作品,而“情感”恰恰又是很抽象的东西。把文艺创作简单地归结为形象思维过于勉强。
(2)“抽象思维的整个思维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抽象思维所取得的成果只能是抽象的东西”。这话说的也不完全符合实际。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不能飞上天,看不到地球的真实形状;也没有绕地球航海的经历,不晓得从东边出去能从西边回来。他们发现在不同地方竹竿的影子是同时不同形,于是靠抽象推理的方法认识到地球是个球形体。还有,数学运算是典型的抽象思维,但运算结果又离不开形象。比如鸡兔同笼的算题:“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给出题目和运算结果都是很形象的东西。
(3)“原始人没有抽象思维能力,只有形象思维。很多原始部落根本没有表现硬、圆、熟等抽象概念的词,只有表达各种形象的词语”。这种说法有些自相矛盾。既然认为形象思维是与抽象思维同属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想活动,都能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为什么又认为两者存在高下之分呢?原始人既然还没有达到认识的高级阶段,如何能进行形象思维?如果已经达到了这个阶段,为什么不能进行抽象思维?而那种最最原始的“结绳记事”不正是抽象思维吗?
(4)“动物只有形象思维,没有抽象思维”。这句话存在的问题与“原始人没有抽象思维”所反映的问题一样,把形象思维降到了低能的水平上。应该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属于思维范畴”,既然说动物有形象思维,就是承认动物有思维能力,也就应当说动物也应有抽象思维。有个“人背狼”的故事。一个山里人在小路上走着,忽然背后有个东西搭在了他的肩膀上,他顿时心中一惊,但没有回头看,用手往肩上一摸,是个毛茸茸的爪子。他沉住气,就势向前一个低头弯腰,把狼背摔在地上,生命得救了。若是一回头,喉咙刚好转到了狼口上,定死无疑。这就是狼的思维,它不只想到了人是个可吃的形象,而且能判断出怎样吃人它付出的代价最小,它并不像狗那样做正面攻击。认为这样的动物没有抽象思维能力对人类自身有害无益。但是,狐狼之辈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否则将不是人类主宰世界了。
鉴于以上种种疑点,我们不可能轻易接受此等关于形象思维的论述。